當台灣的太陽能產業第一次面臨嚴重的景氣循環,投入太陽能十年的茂迪,早就體驗過最低迷的市場,所以比任何人都明白堅持理念,不隨市場起舞的重要性,在景氣寒冬時,反而最有實力化危機為轉機。
「茂迪曾經走過一段很不好過的時期,這是很多台灣太陽能公司所沒有經歷過的。」全球太陽能產業正處於最嚴峻的局勢,茂迪董事長左元淮臉上,還是掛著鄰家大伯般的招牌笑容。
一九九九年,茂迪成立光電事業部開始投入太陽能電池研發。曾經拮据到連請警衛的錢都省下來,讓工程師輪流去守門,也曾經在二○○四年底,一舉超越聯發科,摘下股王桂冠。
台灣多數的太陽能電池廠集中在過去二、三年成立,且幾乎都享受著「一生產、就賺錢」的蜜月期,從未遇過景氣衰退(downturn);相反地,已經投入十年的茂迪,早在這波金融海嘯前,就體驗過最低迷的市場,所以比任何廠商都明白堅持理念,不隨市場起舞的重要性。
○八年,太陽能市場熱度燒到頂點,許多人批評茂迪策略過度保守,可能因此失去商機;但金融海嘯讓過熱的產業提早現形,茂迪繳出「最多現金、最少負債、零預付款」的成績,穩健經營的價值,此刻更顯得珍貴。
「過去三年,太陽能產業的發展不是很正常;現在的危機,是讓產業回到常軌的轉機。」左元淮的笑容,溫和卻自信,茂迪的堅持,值得台灣太陽能產業借鏡。
堅持1 專注長期不搶短
在全球的太陽能總發電量中,歐洲就占了七成,其中又以德國為最大市場,成長最快的則是西班牙。
○八年,西班牙的需求量占了全球太陽能市場的一半,是造成太陽能電池供不應求的主因;法人形容,幾乎是「每天工廠大門一開,就有人排隊上門買貨。」歐洲的生意太好做,也讓台灣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有高達七成都銷往歐洲。
沒想到,九月下旬美元劇烈升值、歐元卻大貶,讓部分從美國進料、歐洲出貨的太陽能電池廠,同時遭受進貨成本大增和銷貨收入大跌的打擊;以往把訂單集中在最賺錢客戶的策略,在匯率劇烈變動的環境中,顯得無力。
左元淮強調,「對於平衡客戶比率,我們有很嚴格的要求;美、歐、亞約各占茂迪營收的三分之一,過去四年沒有改變。」這不僅在於分散風險,更重要的是維持長期的客戶關係。
過去三季,茂迪的毛利率維持在一四%到一五%之間,並且有逐季下滑的趨勢,比起同業動輒近二○%的毛利率,茂迪似乎有些遜色。
「一直以來,茂迪的賣價都比較低,因為多數是賣給長期客戶,而沒有賣給現貨市場來提高毛利率。」左元淮堅持,「最重要是長期發展,短期內即使有很高的毛利,不能代表什麼。」
現在茂迪手上最老的客戶,已經長達九年,幾乎是茂迪一開始生產太陽能電池就合作至今。左元淮半開玩笑地說,這些客戶都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當其他人紛紛表示,為了避免收不到貨款而保守出貨,導致營收腰斬,茂迪卻沒有被倒帳、或客戶過度集中的風險。
堅持2 合約要合理 等市場回常態
依歷史經驗往往能判斷未來趨勢,二○○一年,一公斤的多晶矽,用二十美元都買得到;而採用目前最常見提煉多晶矽的製程「西門子法」的公司,例如美國的Hemlock和德國的Wacker,一公斤生產成本約在三十五美元到八十美元之間;過去一年由於「缺料」,多晶矽的現貨市場價格一度飆漲到一公斤四百美元,對於左元淮來說,這是違背歷史經驗的不合理現象。
○六年十月,甫成立一年的太陽能電池廠昱晶,宣布和美國多晶矽生產商MEMC簽定為期十年,總金額達新台幣一千億元的合約。
事實上,MEMC最初屬意的對象,是茂迪和中國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廠尚德。
就在和昱晶簽約前三個月,MEMC的人和左元淮以及尚德董事長施正榮在夏威夷見面;尚德接受了茂迪不願意接受的條件,簽下合約。
拉攏茂迪失敗的MEMC,後來又轉向台灣,尋找其他的太陽能電池廠,最後由昱晶和LCD設備廠廣運的轉投資公司太極能源,簽下了這紙被業界稱為「不平等條約」的合約。
過去三年,多晶矽的供應缺口始終很大,現貨價格居高不下;昱晶能以每公斤一百多美元的合約價購買,和現貨動輒數百美元的價格相比,成本自然很低,因此享受了一年多高毛利和高成長的好時光。
「石油是上帝創造的,多晶矽卻是人可以做出來的。」左元淮強調,石油因為逐年減少而奇貨可居,屬於正常現象;但是只要人類投資蓋廠,就能夠生產出源源不絕的多晶矽。
左元淮說,「一個矽原料廠,需要三到四年的蓋廠時間,缺料發生在二○○四年,但大家都等到○五、○六年才進行擴廠,也就是說,料源應該在○九年後就開始舒緩。」這是一個用簡單的加法就可以算出來的數學問題,但是在過熱的時候,市場往往容易被表象迷惑。
當台灣太陽能市場在○五年開始高速成長,茂迪選擇不躁進搶料。
金融海嘯發生後,多晶矽的市場現貨價格,在一個月內崩跌到和合約價格幾乎一樣、甚至更便宜,讓手上有長期合約的太陽能電池廠壓力倍增。但茂迪則因為沒有合約的束縛,此刻要選擇擴張,腳步反而輕盈。
對於多數太陽能電池廠來說,價格崩跌是始料未及,但左元淮卻認為,這只是必然的結果提早發生而已。未來,太陽能電池的價格只會越來越便宜,進而激勵安裝量大增,當規模經濟成型,「真正的問題是,你能不能用這麼便宜的價格來競爭。」左元淮說。
堅持3 垂直整合而非橫向擴張
在回答茂迪過去為何不積極擴充產能這個問題時,左元淮先講了一個故事。
「一九九九年,茂迪剛開始做太陽能電池,市場上買不到整廠輸入(turnkey)的設備,茂迪也沒有錢去做長晶和切割晶圓,只能向別人買晶圓。」他說。
○四年以後,整廠輸入的設備興起,只要有三、四億元的資金,就能買到一條完整的生產線;沒有資金和技術門檻,但卻非常好賺,於是越來越多人投入,並且模仿茂迪的模式,直接向晶圓廠如中美晶、合晶等公司,購買晶圓來生產太陽能電池。
但左元淮心裡明白,這個模式在茂迪,只是起初的權宜之計;在自有技術之上擴張規模,才算真正擁有長期競爭力。也就是不橫向發展進入障礙低的電池和模組,而是往上游進攻技術門檻最高的多晶矽生產和長晶。
茂迪所投資的多晶矽生產廠AE,預估將在今年下半年有五百公噸的產出;自有的長晶廠,也已經擁有一百MW(百萬瓦)的規模;而位於中國昆山和台灣南科的廠房,還有足夠的空間擴充生產線,最高可達一GW(十億瓦)。
左元淮坦言,過去一年,市場對茂迪諸多「太保守、不積極」的批評,的確讓他感到有點「不被了解」,如今看來,茂迪的堅持還是贏得最後的掌聲,而左元淮也開始改變心態,「我是贊成更積極一點。」當上下游整合的布局趨近成熟,茂迪將開始急起直追,就如同左元淮所說,茂迪正在全球不景氣中,化危機為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