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力和夏普此次合建面板十代線計畫,由於金額龐大,而且象徵日商重返LCD面板產業行列,深受日本產官學界的重視,代表的意義不僅是面板尺寸的躍進,更是籌資能力的展現及日本面板上下游零組件廠的大集結。
基本上,夏普早已在○七年八月便公開其於大阪Sakai(堺市)建立全球第一條十代面板生產線的計畫,稱之為「Manufacturing Complex for the 21st Century」;新力的加入,則是藉由分擔這個計畫的面板生產線與廠房等資本支出,以換取未來液晶電視面板的供應。
雖然夏普與新力的合資公司名稱尚未定案,但雙方預定股權分配為六六%與三四%。根據夏普原先預估投資一條十代線搭載七萬二千片基板月產能,資本支出約三千八百億日圓(約台幣一千兩百億元),也因此市場預測新力必須拿出將近一千三百億日圓,才能換取相當的股權。
夏普計畫分三階段移入機台設備,第一批機台設備預定於今年底前移入,計畫於○九年中正式投產,初期月產能為二萬四千片;預定三階段生產線的布建完成時間為二○一○年下半年。
業界盛傳因為夏普擔憂過大的資本支出,才促成日本政府積極拉攏新力加入投資;不過,這個合資案應以新力也樂意的成分居多。一部分原因是新力先前搶占液晶電視商機的積極態度;另外則是夏普在十代廠規畫上,傾其資源網羅日本一流LCD上游相關廠商與人才。
根據業界訊息,夏普廠區將規畫兩條生產線,其中一條為十代線,另一條則是尚未決定生產線世代。不過,極有可能同樣是十代線七萬二千片基板月產能的計畫。
另外,廠區也規畫了兩個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生產區,目前夏普已邀請Toppan(凸版印刷)與DNP(大日本印刷)加入廠區,兩家廠商資本支出預定各為四三○億日圓上下,各建立三萬六千片月產能的彩色濾光片生產線。另一個廠房則是夏普自行投入一千億日圓,運用LCD設備生產薄膜太陽電池(thin-film solar cells)。
此外,LCD生產線最重要的玻璃基板,夏普邀請康寧(Corning)與旭硝子(Asahi Glass)進駐;根據報導,康寧為主要供應廠商,預定投入八七五○億日圓興建熔爐廠,旭硝子目前則未有任何公開計畫說明。
此外,重要零組件與廠房維護設備廠商也將在這個廠區設廠,整體相關投資額預估有九千億日圓。由於金額龐大,而且象徵日商重返LCD面板產業行列,深受日本產官學界的重視。
近半年來,日商為了取得更佳液晶電視市場占有率,廠商間一反常態地進行合縱連橫,甚至開始涉入LCD面板生產線的投資。
在這波日商搶攻電視面板產能的過程中,夏普與新力合資布建全球第一條十代生產線的宣告,更加確立日商重返LCD產業戰的態勢。除了先前新力與三星所合組S-LCD外,日立、松下電器與東芝則是合資成立IPS Alpha Technology,先鋒、東芝等則也與夏普簽署液晶電視面板供應計畫。
不過,二月二十六日夏普與新力所宣布的十代生產線合資計畫,卻為這波日商積極搶攻液晶電視面板產能,投下一記最大的產業震撼彈,順利取回原屬於台灣與韓國廠商的發球權。
事實上,原本競爭就頗犀利的韓商三星早已計畫於二○一○年底跨入十代線生產,目前八代生產線已量產,預估○八年產能將由五萬片提升至十萬片,○九年為十二萬片。根據零組件廠商表示,三星與新力應該會再投入第二條八代線後,再考慮九代線與十代線的規畫。
不過,因為夏普與新力的合資,恐怕會促使三星由原先預定於○九年中訂購十代線機台設備的計畫,提早至年初實行,使產能提早於二○一○年中開出。
LG Display則是規畫於今年中進駐第一階段月產能四萬片的八代線機台設備,計畫○九年初開出八萬片月產能;不過截至目前,並無任何產業管道顯示,LG將投入十代線生產計畫。
在台灣廠商部分,根據設備廠商表示,台灣廠商在十代生產線的布局將落後於日商與韓商之後,最快運入十代線機台設備的計畫可能至二○一○年後(甚至更晚),可能投入的廠商,則是局限於友達與奇美。
這兩家八代線布局,將相繼於明年中開出產能,預估落後LG Display半年與三星兩年時間。友達台中廠區另一條七代線與八代線,在明年將陸續開出六萬片與四萬片月產能。
而奇美則是六代線第三階段機台進駐,產能再增加六萬片。至於八代廠可能遲至○九年底,才會有三萬片產能。
此外,群創預定於明年中投入六代線,產能預估三萬片。
當TFT-LCD面板產業步入五代生產線後,廠商間的競爭已從尺寸競爭,轉移到營運與技術管理方面的整體競爭。營運的管理挑戰,主要在於取得長期且穩定的液晶電視面板訂單,以消化龐大產能的壓力;同時訂單管理也必須因應液晶電視淡旺季分明的屬性,以求得財務面最佳的表現,維持適當資金流量。
這個情況,將在夏普與其他日商重新合作加入戰局後更形嚴重,姑且不論十代線能否按計畫逐步提升良率與開出產能,短期對台灣LCD產業的出貨都毫無影響,客戶流失的壓力不大。
但令人擔憂的是,原本支撐台灣上游產業的日系零組件廠商與面板人才,在日本重申跨入LCD產業後,人才與技術回流的隱憂,及未來一至兩年後日系品牌高階面板訂單的流失影響,對台灣TFT-LCD面板廠商未來發展,絕對是長期深遠衝擊。台灣廠商若能以量產化技術及卓越的管理,打破面板產業「大就是美」的魔咒,那麼在液晶發展史上,一定會留下輝煌的記錄。
反之,若最後無可避免又回到尺寸大戰,台灣的面板業危機,就不只是王座搖動而已。
遠離主戰場轉進中國
面對日韓面板反攻,不少分析師認為,與中國面板廠結盟,不失為突圍的方法。
面對日韓面板反攻,不少分析師認為,與中國面板廠結盟,不失為突圍的方法。
台灣面板廠研究機構DisplaySearch總經理謝勤益指出,2007年先進國家,液晶電視滲透率已達八成;但新興市場剛好相反,液晶電視滲透率僅有兩成,其餘家戶還是以傳統映像管為主,因此成長空間仍大。
DisplaySearch報告指出,2008年新興市場搶占全球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三成,其中中國市場比重最高,包括LP Display、奇美、友達早已悄悄布樁,這三家已吃下了整個中國市場。「中國市場一直是台灣面板廠的後花園,把這個市場養大,面對日韓歐客戶將更有議價能力。」摩根士丹利分析師王安亞如此分析。
工研院IEK主任杜紫宸認為,長期來看,中國液晶電視需求量可高達3億台,以七年的發展速度來算,平均一年就有超過4000萬台的需求,再除以中國五大品牌,總計一年就有800萬台的需求量,足以支持一座6代或7.5代廠,目前日、韓業者與中國品牌的合作,都尚未浮出台面,但這卻是未來台灣面板業者可能的機會,與中國崛起中的液晶電視品牌結盟,應該是日日、日韓聯盟外的另一個力量。
資策會產業分析師周士雄指出,在液晶電視產業鏈中,台灣關鍵零組件業者具備競爭優勢,尤其是背光模組與驅動IC兩項最強。背光模組是面板最貴的材料來源,因此面板雙雄也曾積極投資關係企業;驅動IC廠商雖然占面板材料成本比重小,但一次出貨上億顆也頗為可觀。
這兩項產業過去被認為進入門檻低,不具競爭優勢,但過去一年來各家廠商積極單點突圍,頗收成效。例如瑞儀已打入韓商,中強光電掌握背光板上游材料來源,聯詠打入樂金顯示器與三星的供應鏈,顯示台灣LCD獨立零組件廠的競爭力,靠著策略布局可以把格局再拉大。
(賴珍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