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HP Way, My Way是本專欄增闢的系列文章,過去曾在惠普服務過的專業經理人,他們有人轉戰到其他公司擔任更高職務,有些人自行創業成功,這些優秀的惠友會(HPeer)成員,將暢談他們的發展與管理經驗談,作為大華人地區發展資訊產業的教材,也可作為一般讀者個人學習及成長的參考。
我於一九七○年被派到台灣,惠普當時會來台灣,是因為有一個代理商,拿到一個重病監視系統的訂單,由於系統較複雜,零件也不少,因此惠普希望代理商能夠派幾個人到美國去受訓,沒想到代理商竟說不來了,於是惠普便決定從美國總部派人到台灣,自己來設台灣分公司。若簡單下個結論,惠普來台灣不是策略性布局,而是意外。
當時,惠普總部派了三個人一起到台灣,一位是惠普台灣的第一任總經理丁利生,他原來在惠普是負責行銷與業務,另一位是負責售後服務的Horner,另一位就是我。當時我在惠普美國一個分公司Dymec Division的工廠擔任生產部經理,大約管一百多人,三位年輕人就在一九七○年九月,一起到台灣,初期沒有辦公室,大家還住在當時的統一飯店,並且租一個房間當辦公室。
在我們三位之中,Horner不懂中文,丁利生雖是出生中國的華人,但九歲就移民到巴西,會講中文但看不懂,我從小在上海及香港長大,中文完全沒問題;懂中文真的很重要,懂中文才能全心融入本地市場。
另外,惠普派三個人一起來設立分公司,其實是很花錢的事,當時惠普是一家年營業額約三億美元的公司,但是,這也是成功之處,因為三位一起來,可以把文化與系統完整傳承過來。
現在,我也擔任台灣一些公司的董事及顧問,常看到台灣很多公司要到海外設據點,但為了省錢,往往只派一個人過去,這樣的作法很難把文化與系統帶過去,甚至還被當地人同化掉。另外,我也覺得每年至少到海外分公司做一次查核(auditing),也是相當重要的,這種查核不是因為不信任員工,而是為了建立誠實與系統化的制度,我想這對台灣廠商來說是很重要的。
我建議,如果要派三個人去一個國家,最好的組合是一位有業務經驗的總經理,另兩位則分別負責服務及財務。另外,找到一位傑出的人事經理也很關鍵,我後來到香港設立亞太總部時,就找到一位從新加坡惠普來的人事經理,幫我解決了許多問題。
當時我們來台灣,惠普總部可以說是完全信任與授權,沒有預算限制,要請多少人,給多少薪水,都由我們自己決定,因為惠普相信我們做任何事都是為公司的利益打拚,讓我們三個年輕人也幹得非常起勁。
丁利生擔任惠普台灣的第一任總經理,一年後他調回美國,我接任第二任總經理。
我記得在Dymec時的廠長以執行力出名,我很好奇他是怎麼做到的,後來有人告訴我,廠長每次交辦部屬任務,時間到了都會寫張紙請祕書提醒,後來我就把這個方法學起來,每次同事承諾一個日期完成,到了預定時間我一定緊迫盯人,藉此來提升執行效率。
為了吸引電腦方面的人才,我覺得當時IBM電腦部門的薪水是最高的,於是在一次與IBM的總經理見面時,提出希望做兩家公司的薪水比較(salary survey),結果IBM總部認為我們是競爭者,不願意提供資料;但我不死心,直接找惠普美國總部的人事副總,希望他可以找IBM的人事副總商量這件事。而因為我一直不放棄,終於了解兩家公司的薪水結構,把惠普電腦部門跟其他部門的員工薪水都調高,後來台灣惠普就更容易找到優秀的人才。
一九七九年,我負責惠普亞太區,當時因為惠普在新加坡有工廠,使得亞太總部計畫設在新加坡,但我覺得不太對勁,因為新加坡並不在亞太的中間位置,香港則是距離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都很適中的位置,後來總部有一位電腦部門的副總裁Paul Ely剛好來,我就跟他說,亞太總部應該設在香港;沒想到,二到三周後,亞太總部竟然就改設到香港了,當時新加坡總部很多員工都已請好了,這顯示惠普在決策上的確很有勇氣做對的事情。
一九七七年,創辦人派克(Dave Packard)來台灣,我當時就跟他爭取,為什麼總部很低階的主管都可以分到股票選擇權(stock option),但到了分公司只有總經理有配股(當時最低限度是一百股),我建議他是否其他主管也應該要有,即使一個人分五十股也可以。那時派克就說,「今年要實施太晚了,明年就開始。」於是之後亞洲一級主管就有股票選擇權,而且是不打折的一百股,從這個決定,顯示惠普高層十分重視員工的建議,並很快地調整修正。
後來我自己創業,參與德國Schmidt公司的投資,這家公司從事各種電子儀器、醫療儀器及醫療耗材的代理,營業額從初期的一百萬美元,十五年後做到八千萬美元,員工數則成長到三百多人。當時我除了用惠普的管理方法外,也做了一些改良,例如員工的薪資及紅利至少有二成是來自績效,另外在員工的績效評量也做了一些改進,由員工先自評,再交給他上司和上司的上司,然後由兩位上司一起來打考績,這樣多一個人來評量,可以做得更為完善。
在惠普的管理經驗,對我一生影響極大,我與創辦人派克互動很多,親身感受到許多他的管理哲學,例如他堅持每個分公司每年都至少親自去一趟,而且到的時候,會要求不要全部的報告都由總經理做,而找負責的經理及專案經理來報告,如此可以了解整個公司的管理,以及公司還有哪些優秀的人才。
由於目前我也擔任一些公司的董事或顧問,對於台灣企業要朝國際市場發展,我個人有些建議:我覺得很多公司在外派人才時,應該派一流人才出去,同時,就像我前面說的,最好一次就派三個人一起去,才能保證文化與系統可以完全移植;如果沒有找到幾位在國際間受尊敬的人才出去,連英文溝通能力都不好,如何能夠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很多台灣廠商因此陷入惡性循環,永遠只能找二流人才。
台灣要走向更國際化,需要很多的國際人才,我建議政府或企業應該要大力提供獎學金,讓優秀學生去國外念研究所,現在台灣出國的學生愈來愈少,但中國留學生愈來愈多,台灣未來的競爭力一定受到影響。我一位新加坡朋友的小孩,因成績優異最近拿到政府獎學金,赴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研讀,除了學雜費全部由政府支付外,每個月還有一二○○美元的零用錢,條件就是要求學成後要回新加坡服務,我相信目前台灣絕對有能力提供這種條件的獎學金,就看我們願不願意去做。
林樂基
惠普台灣分公司第二任總經理,並曾擔任惠普亞太區總裁,創立Schmidt台灣公司,以及富鑫創投新加坡總經理;目前擔任四零四科技(MoxaTechnology)美國公司董事及佳霖科技公司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