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看了電影《奔騰年代》(Sea Biscuit),是一齣改編一九三○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背景的真實故事:一位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在偶然的機緣裡,慧眼看中一位不得志的訓練師,這位訓練師則挑出一匹看來不成材的賽馬和體格不太好的半盲騎師,最後他們齊心把這匹馬訓練成傳奇冠軍馬的勵志故事。裡面有一幕,這位創業家對著圍繞他的群眾說:「Everybody deserves a second chance.」(每個人都該有第二次的機會)
為什麼呢?這家店會再一次倒閉,是因為他們雖然換了地方開張,但還是守舊不變,換句話說,就是CEO(老闆)及團隊沒變、產品(菜式)沒變、經營模式也沒變,老狗變不出新把戲,註定要失敗的。
同樣有人認為,矽谷的公司現在若做不下去,搬到台灣或大陸應該就可以存活,這是一廂情願的看法,有問題的公司,不會只因為換地點就會成為一家好公司。
高科技產業和矽谷小鎮的早餐店,一樣都面對趨勢與挑戰,高科技產業在過去十年,網際網路革命性的崛起改變了世界,像美國線上(AOL)、eBay、Amazon、新浪、Cobalt Networks,就是那個時期的例子,他們順著潮流創造產業與新市場,因為時間點正確及配合市場需求,在經營過程曾享有邊做邊學習的機會。
但是,現在上階段的創新科技已進入成熟應用期,未來十年是一個嚴格淘汰的戰場,競爭者幾乎沒有犯錯的空間,從市場、產業、產品、客戶、財務、投資對象、創投業者及投資者,每個環節都得戰戰兢兢,不要以為景氣回春,就有揮霍手氣的機會。
創投放眼接下來的十年,要準備好全新的競爭技能(skill set),才能在這新的年代裡創造新的核心價值(core values),大展身手。
創投要具備什麼新的專業技能(skill set)呢?以華晶而言,我們建立一套3R工程,包括企業再營造(Re-engineering)、營運模式再出發(Re-launch)、及資本結構再創造(Re-structuring或Re-start)。前兩項與公司的營運與產品方向有關,第三項則與財務有關,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以企業再營造(Re-engineering)來說,經營團隊跟執行長要不要換血?怎麼樣削減費用以爭取存活時間?如何利用核心優勢來發展新的商業模式?如何產生新市場、新產品及新收入?這都是現代創投要面對的問題。
我們常對所投資的公司說「你們要to survive & to win(要存活也要贏)」,因為資本就這麼多,如何做最有效的利用很重要。華晶最近協助一間公司,把原本一個月要燒掉一百五十萬美元費用降到只要燒十萬美元,也把營業額從幾十萬美元上升到幾百萬美元。這就如上述Re-engineering企業再營造的所有努力,從思考、反省、計畫、執行,還要與投資夥伴及公司之間的團隊互信合作.這種些技術,是現代創投必備的專業價值。
再來,談到資本結構再創造(Re-structuring或Re-start),我們認為即使景氣回溫,在不傷害公司成長的前提下,仍然要持續改善公司的資本與股份結構,一些有創意的做法如:重新訂定股價(re-pricing)、股東結構洗牌(re-structuring of capital table)、種種新式的「投資權益保障優先權」(liquidation rights and warrants)、股權轉換優惠 (conversion rate)等等。
在這過程中,我們也為公司執行任務的管理團隊設計出一套誘因激勵機制,讓他們因成果而有實質回饋。如此,可以保障而且擴大回收,同時,也幫助這家公司引進新的投資者,獲得繼續成長的資金,進而創造雙贏。
現在我們除了投資股權之外,更可以利用可轉換公司債或購併(buyout)、選擇權(option)等技術來協助投資公司縮小股本,如此一來就可以leverage達到另一層次的高獲利水準。近十二個月,我們有幾件獲利了結的上市或購併案,都因為利用資本面的再造而有高於預期的獲利結果。
再舉一個例子,華晶去年底把一間做虛擬IT(資訊科技)應用的公司Ejasent賣給Varitas,當初從IBM、惠普、甲骨文、Varitas等公司都對購併很有興趣,Varitas在技術、財務、行銷及業務發展等多方面做詳細評估,他們不只看技術,更要評估公司的財務結構,雙方團隊日以繼夜談了三個星期才把購併談成,跟幾年前大家開會,談好價格,剩下的就交給律師處理的方式截然不同。
現在協商的內容也跟以往不一樣,以前談合併金額都是漫天鉅額,現在都是務實的價碼,關心的是員工跟執行長的分配比例;以前常是投資銀行先談,CEO是最後的王牌,但現在一開始就讓CEO出面協商,以方便掌握進度;以前的購併是談所謂綜效,先買下這間公司再看對公司未來有什麼幫助,現在的購併都是以營業額為導向,關心的是我買下這間公司能不能讓我在六個月到一年內,產生收入及利潤?技術與目前的產品線相合嗎?如果沒有肯定答案,寧可不買。這些都已經不是傳統創投習慣處理的方式。
新時代的創投除了要具備上述新的專業技能(skill set)之外,同時也要掌握未來十年高科技產業跨太平洋,北美—亞洲這一條線協力分工的趨勢。北美的科技發動機是矽谷,而亞洲的發動機在大陸。而在「矽谷—大陸」這一條高速跑道上,台灣位於最重要的中間點。高科技投資的重力中心(center of gravity)前面二十年,已經從美國東岸到西岸,這兩年又跨過太平洋到亞洲來了。
在這新的生態鏈裡,美國、台灣、大陸各擅所長。創投在其中就要發揮專業,要有靈敏的嗅覺與執行力,把各地的強處結合起來以產生綜效(synergy),幫助新創公司把產品、市場、及客戶群照著各地的特性全盤運用,達到最大收入及利潤,來創造公司的價值。
華晶最近協助一間在矽谷做寬頻應用產品的公司,把創新及上層設計放在矽谷,由台灣做工程設計,在上海、北京做產品開發及生產,至於業務及行銷則針對當地市場分設在美國與大陸兩地,我們利用三個地方最強的部分,使原本從創新到產品製成要三十六個月的週期,在十七個月裡完成,時間足足少了一半,這就是綜效。為此,也建立了一套可用的跨太平洋的專案管理與公司運作。
時代奔馳,今天是一個新世代的黎明,創投就是要用我們的專業技能,為投資人創造資本利得,也要為產業創造價值及影響力;我們持續觀察美國、台灣、大陸的趨勢及現況,對每一地的資源及長處充滿信心及期望。華晶創投也要繼續找尋優秀的、具有專業技能、又懂得善用縱效的投資人與創業者,在太平洋兩岸再造十年的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