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晶片大廠英飛凌( Infineon ),斥資三十三億元買下由智邦科技轉投資的上元科技,此番大動作意在擴大亞太地區的市場占有率,目標直指未來三年躋身世界前四大半導體大廠,也使得智邦一掃虧損的陰霾。
大家的目光焦點,除了放在英飛凌與上元、智邦,建立罕見的跨國產業合作模式外,更感興趣的是,究竟在這場交易中,誰是最大的受惠者?
上元大股東多有來頭 英飛凌購併備受關注
上元的主要股東,從智邦、3Com 及英特爾, 可說各有來頭,而其於二○○二年合併的另一家 IC 設計公司耘碩,主要團隊來自旺宏,創立之始即有多位半導體業界名人投注個人資金,包括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及南亞科技執行副總高啟全,都曾擔任耘碩董事長,由於這些科技界重量級人士的支持,也讓上元備受業界關注。
早期上元是由智邦一手主導建立,在合併耘碩之前,由董事長盧崑瑞及總經理李鴻裕當家,兩人原本就是智邦的重要大將,盧崑瑞為智邦共同創辦人及資深副總,同時身兼智邦另一家IC設計公司普邦的董事長,李鴻裕則身兼智邦技術長,智邦主導的色彩相當明顯。至於耘碩部分,雖由高啟全掛名董事長,但實際經營均由來自旺宏的創業團隊操盤,在併入上元之後,以個人名義投資的高啟全,就逐漸淡出;而上元在合併耘碩初期,仍由上元主控,原耘碩總經理張立中則擔任執行副總一職。上元及耘碩的合併案,原本備受業界看好,不僅是技術互補性高,同時雙方各自在網通領域及半導體業界,擁有可觀的人脈與資源;不過,在企業文化差異帶來的衝擊下,上元也不免面臨團隊流失的窘境,而產品線過於廣泛,也遭受研發資源瓜分之苦。
上元合併耘碩 與凌翔形成自家人對打局面
2003年,上元的人才相繼出走,在理念不合之下,先是折損了幾位耘碩的創始幹部,類比技術大將副總楊文福也是其一;後來,為了安撫耘碩的人,智邦決定讓耘碩的人當家,張立中扶正為執行長,李鴻裕淡出上元,轉到智邦轉投資的智易,但仍掛名上元副董事長。耘碩勢力抬頭後,上元的團隊反而蠢蠢欲動,為公司賺進數千萬美金的家用閘道器系統單晶片團隊,決定轉戰凌陽轉投資的網通IC設計公司凌翔,那時凌翔才剛合併久津轉投資的IC設計公司歐威。有趣的是,歐威原有的團隊就來自智邦及上元,上元的兩代人馬,最後在凌翔結合,並成為上元的重要競爭對手,形成自家人打自家人的局面。耘碩及上元兩階段出走的事件,讓上元的團隊及產品,因而陷入青黃不接的境地,也讓上元的營運陷入低潮。所幸,上元奠下的基礎不弱,智邦的資源也堪稱雄厚,也是目前國內僅次於瑞昱的第二大網通IC設計公司,在盧崑瑞及智邦高層的奔走之下,上元與英飛凌,從原本洽談合作計畫,到後來敲定了投資關係。
平均收購價格五十五元 大股東及經營團隊獲利不少
上元歷經多次增資,溢價金額水漲船高。○二年是上元的黃金時期,曾將橫掃市場的家用閘道器系統單晶片( SoC ),以五千萬美元的高價, 賣斷給科勝訊,可說風光一時; 同年,上元也正式合併耘碩,補齊實體層( PHY )方面的技術,該年上元每股稅後純益達四‧五九元,九月增資時溢價達五十二元,英特爾通訊基金也是其中一員。
英飛凌此次出價八千萬歐元,如買下上元一○○%的股權,每股平均價格約為五十五至五十六元,如不含後續視營運情況再行發放的二千萬歐元,平均價格則在四十一至四十二元;不過,上元內部透露,英飛凌的平均收購價格,每股在六十二至六十七元間,總價絕對不止八千萬歐元,但如果上元營運績效不如預期,或部分小股東仍有異議,英飛凌可能不會收購一○○%股權。
上元科技資本額達六‧○九億元, 其中智邦直、間接持股占二○%左右, 3Com及英特爾各占五%,上元及智邦的經營團隊另外持有二○%。智邦及上元的大股東及主要經營團隊,每股持有成本約三十元左右,如以智邦公告的平均單價四十七元計算,對於這些大股東及經營團隊,都有不小的獲利空間。
異國姻緣成局市場褒貶不一
事實上, 上元得天獨厚的條件不止被英飛凌相中,GlobespanVirata 在購併Intersil 的無線網路事業部之前, 也曾出一‧二億美元的高價有意買下上元;不過,英飛凌廣泛的產品線及國際大廠的客戶群,與上元的互補性更高,同時正逢智邦積極處分轉投資事業的時間點,因此上元選擇嫁入英飛凌。
以上元目前未上市價格在三十八元至四十元之間計算,英飛凌開價條件堪稱優厚,業界認為台面下的附帶條款不少;其中在供貨協議部分,智邦在未來兩年內,必須採購一定金額的晶片,英飛凌才願意支付另外二千萬歐元,即是一例。
業界對於英飛凌合併上元之舉是否明智,呈現褒貶不一的情形;不過,智邦得以順利出脫營運由盛轉衰的上元,英飛凌能夠找到屬意的技術團隊,上元也藉此與國際市場接軌,也不失為各取所需、皆大歡喜的局面;倒是在英特爾及部分小股東心中,這個結果似乎不是當初始料所及的。(本文轉載自372期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