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網通泡沫的衝擊,創投公司投資失利的慘況已無庸贅述,不過,到底大家如何度過這波不景氣,如何處置手中的投資案?根據調查目前眾多創投公司的處置方式,以推動合併的案例最多……
「這兩年,新案子愈投愈少,可是每家公司手中都有一堆『爛芭樂』,光整理這些案子就要花不少精神。」這是一位創投公司總經理的心聲,恐怕也是大多數創投公司目前的處境。
對於被投資公司或創投公司來說,合併往往是最好的解套方式,因為合併會擴大經濟規模、收到互補之效,另一方面則讓創投公司的股票投資可以快速上市回收,尤其是將未上市公司併到已上市公司更是如此,這也是為什麼合併案如此多的緣故。
合併案靠本事──創投扮演催化劑
不過,要促成合併案也並非易事,以近來創投公司主導的幾個較知名的合併案來看,幾乎都是費了相當大力氣才完成。想要被別人看上,要有真本事才行。
以普訊創投促成的宣得及豐島合併案為例,豐島的客戶大多在海外,包括奇異、蘋果都是其客戶,這個特色可以彌補宣得以國內客戶為主的缺憾,另外,產品及技術等領域的互補,也是宣得最後願意以一股換一股合併豐島的關鍵因素。當然,普訊在兩家公司都有不小的投資並擔任董事,也成為促成此案的關鍵力量。
另外,嘉聯益合併百稼的案子,則是去年百稼因為大股東新學友出現財務危機,另一個大股東中華開發便積極促成此項合併案,也讓台灣出現一家足以與日商抗衡的軟板廠商。 至於正華合併聯誠的過程也有一番曲折, 原本聯誠是美商Broadmedia 在台灣的子公司, 但經過重組後併回台灣,目前已成為同時掌握局端與用戶端的通信大廠。
從矽谷搬回亞洲成流行──回台灣未必是萬靈丹
除了合併之外,目前創投公司著力最深的,莫過於將公司從美國搬回台灣,這種模式已流行了好幾年,其中 IC 設計業的例子最多,例如三年多前從矽谷搬回台灣的晶捷科技,就是名氣最響亮也最成功的一家,也因為晶捷產生示範性效果,後來每家創投至少都有一、兩個「從矽谷搬回亞洲」的投資案例。
例如漢鼎投資的雷凌科技, 就是將原本位於美國的無線通訊 IC 設計公司Ralink 移回台灣; 富鑫創投主導的快閃記憶體設計公司宜陽科技,則是原來在美國的 Eon 公司, 另一家以研發第二.五代及第三代行動通訊基頻技術的公司Spectrum,IC 設計在美國,但軟體人員則在大陸的上海張江工業區; 至於瑞昱投資的德宏創投,也將一家高階路由器 IC 設計公司兆勝搬回台灣。
不過,流行往往會形成一種「迷思」,普訊創投總經理范成炬就對「認為只要搬回台灣的公司,競爭力馬上就提升」這種流行提出警語,「 IC 設計公司搬回台灣有兩個好處,一是工程師成本降低,二是可以比較接近晶圓代工廠及客戶,但是,如果公司其他條件都不好,例如研發能力不強、產品不好,搬回台灣也無法解決問題。」
另外,不同創投之間進行合作,在景氣好時不容易促成,但景氣低迷時,大家談判的意願就增加了。例如目前身兼怡和創投董事長及公會理事長的王伯元,正積極推動創投之間的整合,希望藉由不同創投之間的股權轉讓,讓不同創投可以分別取得被投資公司較大的股權,然後全力發展自己比較專精的產業,為基金創造最大的投資效益。
凡事「窮則變,變則通」,不景氣的衝擊,讓許多創投積極調整投資區域。國際華登創投總裁許賜華說,面對壓力,創投業最厲害的就是「逆來順受」,近來華登在台灣的投資案變少,收成也不佳,但是增加在大陸的投資。歐華創投總經理蔡美麗認為,與日本創投一起合作進軍中國,可能是未來一個趨勢,另外歐華也擁有歐洲基金,雖然歐洲比美國保守,但在矽谷極度不景氣時,卻不失為相對穩健的地區,最近歐華就有一個已投資十年的公司在倫敦上櫃。
普訊鎖定 LCD 上下游──不少創投降低管理費
將有限的時間精力放在少數幾個案子,是創投求生的不二法門,這種案例以普訊鎖定在液晶顯示器( LCD )的上下游周邊材料及零組件等投資案最為明顯。 目前,普訊旗下總共投資約六十餘家未上市公司,不少是投資到 LCD 控制 IC、驅動 IC、背光模組、高亮度燈管、OLED (有機發光顯示)、監視器等廠商,這些廠商都是 LCD 相關的上下游產業。 范成炬認為,把精力集中在某些領域,對產業上下游會比較清楚,如此當然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不過,儘管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要在景氣低檔投資,在景氣高檔時收割,但目前許多公司的投資規模仍然縮減得很厲害,也因為投資活動減少,甚至已有部分創投已主動向投資股東降低管理費,例如普訊董事長柯文昌已主動向股東表達,將普訊的管理費從二.五%降至二%,一方面向股東展現經營的決心,另一方面也把利潤盡量回饋給股東。
在降低管理費部分,目前已有很多新創投基金在募集時,就在章程上做了比較明確的規定,要求股東投資的本錢可以優先拿回去,之後管理團隊才可以分紅,另外,像行政院開發基金在投資創投時,也明定前四年的管理費是二.五%,第五年開始降為二%,主要原因是通常新基金在前四年都是大量投資期,第五年開始可以逐漸回收,一旦投資行動大幅減少,管理費用就應降低,讓股東可以回收為優先。
富鑫創投董事長邱羅火說,一旦基金不再投資,或是投資活動大幅降低時,管理費當然就應該降低,甚至未來在獲利時,也應該以回饋股東為優先目標,像富鑫在二○○○年獲利大幅成長,他就很後悔當時沒有把獲利連同本金一起還給股東,否則現在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壓力了。
平常心最重要──改投資上市公司股票
漢鼎創投台灣公司總經理彭適辰則認為,「平常心最重要,過去兩年會這麼慘,就是因為之前大家一窩蜂投資所造成的。」未來漢鼎每年都會維持約二○%到三○%的投資比率,像去年景氣不佳,台灣漢鼎也投資了七、八個案子,至於前年及大前年,由於景氣反轉速度實在太快,所以那兩年漢鼎幾乎都沒有投資,避開不少地雷,算是創投裡面風險控管做得不錯的公司。
另外,面對上市公司股價也是跌到歷來的低點,許多創投發現投資未上市股票根本不划算,因此已有不少創投改投資上市公司,例如開發科技顧問公司副總梁基岩就說,「我們的基金規模比較大,看到一些未上市股票那麼貴,實在買不下手,現在部分資金已改投上市標的,例如像一些績優公司三個月到期的可轉債,目前就相對有投資價值。」
不景氣的考驗相當嚴苛,但聰明的創投老闆,懂得在這個時候借力使力,趕緊解決潛藏在企業內的問題,否則,下一波景氣上來時,難免又有些人要得意忘形,屆時,沒有具投資實力的第二代創投家來接班,再一個景氣循環,可能又是一個大災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