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競標到底怎麼標?台灣資訊廠商面對歐美品牌大廠日益縮減的情況下,如何因應這波山雨欲來的割喉大戰?
日前媒體報導,美商惠普公司透過網路競標在台灣下單,導致台灣代工廠商之間殺價競爭更為激烈,這個事件經過媒體報導後,雖然許多被點名的企業出面否認,不過,網路競標到底如何進行,也成為許多人關心台灣資訊業發展機會的焦點。
根據媒體的報導,日前惠普一批主機板產品透過網路競標,得標廠商華碩、鴻海因為價格過低與惠普議價被拒,結果惠普又轉而尋找其他代工廠如南韓三寶、緯創與光寶等廠商,由於消息同步出現在各大報紙後,引起市場普遍關注。
此一報導曝光後,鴻海主管立即指出,他們已經標到這筆訂單,而且會依約生產,另外,惠普也否認有得標廠商拒絕的情況。至於華碩的主管則較為低調,業界認為,由於華碩在通路的經營上利潤高很多,在愈來愈重視利潤的情況下,未來對於價格太低的訂單,將會採取更嚴格的標準。
網路競標由來已久 超低報價情形愈演愈烈
事實上,網路競標( eAuction )的作法由來已久,資訊外商在台灣的採購方式也早已採用這種模式。據了解,許多一線大廠如惠普、戴爾的產品線眾多,因此網路競標案也相當頻繁,台灣業者不乏在線上參與競標的經驗,成為眾家廠商爭取代工訂單的主要方式。
根據參與過這種競標的廠商指出,在競標時,有時甚至有高達上百家企業參與,由於參與者都可以看到別人的出價,因此搶單激烈,往往依據市場出價的狀況,不斷地研究本身可以提供的價位,部分人士認為,這種競價模式有時非常情緒化( emotional ),甚至可能因此出現讓市場意外的得標價格。
去年戴爾電腦有一批個人數位助理器( PDA )訂單,正是透過網路競標, 由緯創標得,但當時得標價格一台一九九美元的價位,創下歷來個人數位助理器的最低得標價,引起業界譁然。
Free Market 負責監督得標卻不執行將遭罰
不過,即使競標再慘烈,也有一定的規範。長期以來,網路競標已是國際市場認可的商業模式, 尚有一個屬於國際性的組織 Free Market 負責監督,如果有該企業在贏得標案後卻沒有依約執行,Free Market 就會通知全世界各單位,禁止這家企業參與其他競標,有時長達數個月。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商場上,這種處罰無疑是相當嚴重的。
據了解,此次鴻海與華碩在得標後,都不至於毀約不做,但由於價格確實偏低,因此還在努力與惠普進行協調,同時由於競爭者眾,搶單也很積極,才讓事件變得更加複雜。
有不少業者指出,殺價競爭早已是台灣產業界的事實,但網路競標出現後,「卻已經不只是微利化而已,甚至還要賠錢接單。」對於近幾年毛利不斷下降的台灣業者來說,現在已演變為生死存亡的關鍵戰役了。
早期降低成本最積極的外商公司,應該非戴爾電腦莫屬,但在去年五月惠普合併康柏之後,惠普一年對台採購金額高達一五○億美元(超過五千億元新台幣),相當於兩個鴻海或三個台積電的年營收,以這種採購實力及經濟規模來看,台灣代工廠商根本難以拒絕,當然更無法避免殺價競爭。
惠普營運成本節省二十五到三十億美元
事實上,對於惠普執行長菲奧莉娜來說,新惠普能否成功,縮減成本的成效是合併有無成功的主要標準。除了透過裁員來精簡人事成本外,惠普主要依賴削減成本的方法,就是壓低產品零組件的成本。菲奧莉娜多次強調,惠普將藉由各種撙節成本措施,於會計年度二○○三年達到營運成本減少二十五億美元的目標,再於二○○四年之前完成削減三十億美元成本的承諾。
惠普預計,透過改善供應鏈的管理,可以為其省下十一億美元。以節省產品零組件成本為例,惠普要求供應商分兩階段降低成本,以確定現在惠普取得零組件的價格,是合併前的惠普或康柏所可拿到的最低價格。從兩家公司合併後到二○○二年底的七個月內,惠普直接採購成本已節省四億五千萬美元,相當於惠普產品零組件的採購總金額。
若以惠普最新公布的近一季財報(去年十一月初至今年一月底)為例,惠普的成本比前一年降低了二%,另外,若以去年惠普的毛利率都能夠維持在二五%至二六%之間,在微利化時代中,惠普的毛利並未降低,顯然台灣供應商應該有不小的貢獻。
從現實面來看,當歐美品牌大廠不斷整合縮減後,台灣為數眾多的供應廠商,未來降價的壓力恐怕還是很大,除非台灣廠商也逐漸整合成幾家大廠,否則中小型廠商的空間一定會被壓縮,這種供需雙方的不對等,正是殺價競爭的根源,短期內台灣仍然無力解決供應商過多的問題,因此,殺價現象短期內也無法解決。
然而,從正面角度來看,在殺價競賽下,早期還有日本、新加坡、香港及韓國等地業者與台灣逐鹿市場,如今僅剩韓國有能力與台灣競爭,未來韓國也可能會出局,台灣的競爭力也逐步顯現,這或許是目前還能夠正面思考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