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國與伊拉克之戰如火如荼,充滿火藥味;而全球通訊設備業龍頭思科控告華為的智慧財產權之戰,也愈演愈烈。這場美國對中國的智財權之爭,也可說是一場全球都在觀望與學習的戰爭。
今年一月二十四日,全球通訊設備業的頭條新聞,就是龍頭公司思科正式在美國德州控告大陸華為公司, 因為華為美國子公司的產品 Quidway 路由器侵犯思科智慧財產權,這是思科創辦十九年以來,第一次因為智財權問題控告對手公司。
這個話題在矽谷以及中國大陸兩地都造成轟動且持續延燒,頗有從企業對企業的官司案,演成一齣「民族情感」之戰的戲碼。而這場官司的未來走向,也將成為全球進軍中國市場的一個指標性智財權官司。
近兩個月之後,三月十四日,美國聯邦調查局主動與矽谷思科總部聯繫,表達希望協助思科調查的意思,但是思科拒絕了這項協助。三月十七日,一份在法庭的文件中指出, 華為在德州的一位前員工 Chad Reynolds 做出不利華為的證詞指出,華為某產品未出貨,就是因為產品中產生的「某些問題」和思科的產品一樣。
來自台灣的思科中國區總經理、全球副總裁杜家濱,要面對的不僅是單純的公司技術侵權官司問題,更有許多看不見也無法估量的壓力。
從中國惠普、中國微軟到中國思科,杜家濱曾這麼形容自己在大陸十年歲月:「掀開衣服,已是傷痕累累」,這一次,無疑地又在他的身上畫下一道痕。但是,樂觀的他還是說「心情還不錯。」目前人在大陸的他,雖然無法明言總部現階段的「戰略」如何,但他相信,政府單位干預愈多,事情將愈形複雜,「這是企業對企業的官司」。
杜家濱表示,思科早在一月提出告訴之前,就與中國政府談過,「中國政府的態度很清楚,第一、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是中國政府一貫的追求;第二、企業對企業的問題,就透過商業手段來解決。」思科之後展開與華為的對談,但是「他們沒有給我們正確的反應」。
「侵犯智慧財產權並不是市場競爭。」思科首席法律顧問尚德勒(MarkChandler)對於市場上流傳著思科擔心華為壯大而打起這場官司的說法提出嚴正駁斥,他強調,這是思科創立十九年來第一次因為侵權問題而控告其他公司,這十九年來,思科碰到的強手非常之多,但是從未以官司作為競爭手段。
也有業內人士評論,就算其他公司有侵權,但是思科這樣的大企業也該給別人一些成長空間。尚德勒則表示,思科一年花在研發上的經費達到卅億美元,就是為了建立更好的產品,也要對股東交代,「侵權不是創新」。
杜家濱再次強調, 思科的動作很單純,「只是保護我們的 IP,要求對方不要把思科的東西放在他們的設備中。」思科對華為的要求也很簡單,一是停止使用,二是把侵權的部分,從他們的軟體程式中去掉,換成華為自己的東西。
但是,似乎不是每個人的想法都像杜家濱說的這樣「簡單」。
從市場到媒體 華為似乎占盡優勢
中國企業當然占盡地利優勢,從「市場優勢」到「媒體優勢」,甚至十二億人口的民族情感,都是華為的利器。單從幾篇媒體報導中已能看出這樣的現象,不少報導指出,思科擔心華為壯大了,造成在海外市場的威脅,所以才先發制人。
對身經百戰的杜家濱而言,對方這樣的炒作「伎倆」並不意外,他只是強調,如果沒有證據,思科不會輕易興訟,「就好像思科沒有告過市場競爭對手 FoundryNetwork,更沒有告過頭號對手 Juniper。 」雖然杜家濱說,他無法預測這個案子可能帶給業界什麼樣的衝擊,但是影響層面卻不斷地擴散中。
另一家矽谷的通訊設備業者就表示,這個案子對大陸企業是一項警訊,他們如果要向外延伸,就要懂得國際的遊戲規則,智慧財產權永遠是第一位。
他分析,華為的重點在低階市場,對思科的市場影響其實並不大。雖然他本身與思科是競爭關係,但是這名業者頗為持平地表示,「比起許多業界大公司,思科的信譽很好,是不亂告別人的公司。 」客觀來看,華為軟體內的蟲( bug )與思科都一樣, 有沒有仿冒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沒有 copy,華為的產品不會從美國市場退出去的。」
這位業者也強調,未來外商在大陸的環境會較為艱困,許多外商都心知肚明,中國已有不成文規定,中國電信要盡量在國內採購,「這對海外企業來說,的確是一項威脅。」未來外商在大陸的環境也會更艱困,而無論未來這塊潛力市場如何,這一戰,杜家濱是要迎戰下去的。
杜家濱(Duh, Ja-Bin)
出生:一九五八年
學歷:新竹交通大學控制工程系
經歷: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所研究員、課長;惠普中國副總經理、微軟中國總裁
現職:思科系統公司中國區總裁、全球思科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