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英國二十日連手對伊拉克展開攻擊,這不但是二十一世紀世人矚目的第一場戰爭,對新聞媒體而言,它也為傳播史上首見的數位化採訪戰揭開序幕。
十二年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從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現場報導波斯灣戰爭,使得這家二十四小時播放的電視新聞台一戰成名,引來不少師法者及競爭者。此次波斯灣戰火再起,CNN 駐巴格達新聞人員旋即被逐出境,但是,世人仍得以迅速而翔實地掌握戰場狀況,此乃拜科技之賜,衛星影像電話、膝上型影像編輯系統、可攜式電視轉播器、口紅大小的攝影機等等數位化影視新聞編採器材紛紛出籠,一場數位化新聞戰於焉展開。
根據路透報導,開戰消息傳到美國,福斯新聞網以五百八十萬收視數字領先,CNN 居次,MSNBC 第三,傳統三大電視網相對遜色。不過,科技雖然使得戰場實況報導迅速傳到千萬里外,有如電視 SNG 車快速而未必完整,新聞專家仍然提醒觀眾,編採工具數位化也可能落入一味求快追逐表象卻以偏概全而膚淺的窠臼。
箇中道理不難理解。伊拉克戰爭是牽涉國際政治、國際法、全球經濟、文化及軍事衝突的大事,除了迅速報導基本事實,新聞媒體尚須就相關因素做進一步分析、解釋,不只新聞的深度、完整及準確不可或缺,對於戰爭與和平、聯合國角色功能等議題,負責任的媒體更應做深入探討,並且提供論壇,讓公眾進行理性辯論。
就此而言,台灣新聞界同樣拜科技之賜,報導伊拉克戰爭的新聞速度、數量及圖像,均較十二年前的波斯灣戰爭有所進展。電視及平面媒體有關雙方武器、裝備、地圖等報導堪稱圖文並具,連預定四月出刊的蘋果日報也趁勢練兵,出了四大張的特刊,以大型照片為特色,「蘋果」味道十足,惟深度顯有不足。
不過,碰到這種國際大新聞,科技雖有助益,媒體要善盡報導分析之責,仍需要具備專業技能及知能。在這方面,台灣新聞界並未有所長進,電視新聞在惡性競爭中甚至出現不進反退的現象。
欠缺國際觀是最明顯的知能不足。習慣「從台北看天下」的台灣媒體,既未培養中東問題人才,國際採訪布建更普遍不足,即令臨時抱佛腳調派記者前往,人數亦寥寥可數,頂多只能在外圍從事插花式的報導,無關宏旨。外國通訊社及電視台或可部分彌補其中不足,惟若國際知識不足,播出時未能做必須之背景說明,出錯或未能體貼閱聽眾的突兀情況仍不免發生。媒體近年沉湎於「從台北看天下」,既造成國際觀不足的狹隘,也反映在不做功課而泛政治的務虛,碰到國際戰爭這種重大新聞,自然力不從心。
處理嚴肅正題既然力有未逮,有些電子媒體乃訴諸新聞綜藝化:記者或主播鋼盔、迷彩裝、防毒面具出籠,模仿秀大行其道。偌多花招未必有助提升收視率,綜藝化卻必然戕害記者的專業及可信度。
也有媒體本性難移,處理戰爭與和平新聞不但真相不明,還刻意泛政治。伊拉克曾違反十七項聯合國決議案、侵略鄰國、使用化武等國際禁用武器,對內則暴虐人民,聯合國安理會對於解除真武裝並無異議,歧見只在解除武裝的方式及時機。此一基本事實,台灣許多媒體並未明白告知公眾,卻在「美國片面主義」、「抱美國大腿」之類的口水中打混仗;有的甚至乘機推銷反美國親中國的主張,誤導閱聽大眾,自然也談不上就戰爭與和平提供理性思辨分析的園地。
台灣在資訊傳播科技表現不差,傳播內容品質卻常使人難以恭維,波斯灣烽火又起,媒體的表現再度凸顯公灣存在如此資訊社會落差,令人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