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有關網通產業能否復甦的討論相當多,有些人看法非常樂觀,但我的看法則比較持平審慎。我認為今年上半年應該還不會看到太正面的訊息,至於下半年景氣則有機會回穩或持平;展望未來,通訊產業要恢復昔日的高成長,可能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
例如以網路服務提供商的資本支出金額來看,前年的修正幅度是負的二成到二成五,去年更慘,修正幅度達到三五%,今年的情況則稍好,以目前看到的數字,亞洲是持平或往上,但往上也只是非常微幅的成長,至於歐洲和美國的市場都是往下修正,而且修正的幅度較大。
股市的表現也是一樣,若以去年股價的修正幅度來看,前十個月大約跌了四成,雖然十一月以後有些公司股價大幅回升,但是若以全年來算,股價仍是往下修正達到三五%。
至於在企業資本支出部分,本來大家預期今年應該有很大的往上成長空間,但目前看來僅只是持平或稍微向上,而且能見度並不好,像英特爾已宣布今年的資本支出會往下修正,許多通訊大廠也都相繼宣布削減或不增加資本支出,只有很少數的公司會提高資本支出,像三星電子認為今年營業額不會好,但還是會逆勢投資。
至於消費者的資本支出,是過去兩年來維持市場能夠保持成長的主因,但即使這個因素能夠持續,還是很難推動整個市場做更高的成長。
若以整體市場的推動情況來看,其實市場並沒有真正的成長,只是因為很多資訊產品實在使用過久,不汰舊換新已經不行了,這種成長的推動力當然太小。我認為,今年上半年不會看到很正面的訊息,年中以後則可能出現比較回穩或持平的情況。
很多人都問我,網通產業的景氣到底什麼時候會回來?我會反問他們說,什麼叫做「回來」?我認為,經過幾年的過度成長後,未來只要能夠緩慢復甦或回穩,就已相當不錯了。過去網通產業平均一年一五%的成長,未來已很難再看到,我估計未來五至七年,平均成長率若能維持在五%到七%就相當不錯了。在不景氣中,強弱分明的情況會更加明顯,思科就是最好的例子。以思科所屬的網路產業來看,若把各種產品的市占率平均來算,思科大約占了八成,其他十家網路公司大約只占兩成,這麼懸殊的對比,比兩年前又明顯拉高了許多。
當然,思科占了市場的八成,但其實只是從別家公司搶到營業額,並不是市場大餅真的增加,也就是說新的市場並沒有被創造出來,這當然是值得憂心之處。可是,在未來景氣回升時,思科因為體質大為精進,也肯定可以繼續成為領導品牌。
另外在市值的比較上,思科的市值不僅已超越其他公司的總合,目前還繼續在成長之中,現在思科的現金有二一○億美元,而且沒有負債,體質可以說是好到極點。這樣的企業,必然會在下一波景氣來臨時,搶占到更具優勢的位置。
我常往來於矽谷、台灣和中國大陸,也對這三個地方有一些觀察。矽谷目前仍然非常不景氣,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我認識一對夫婦,原本都在網路公司工作,一年多前兩人從原公司離職,一直到現在都還找不到工作。
矽谷到底有多不景氣,從辦公室的空屋率數字看得最清楚。根據統計,去年矽谷辦公室的空屋率達到四成,又比前一年的二四%要提高,事實上,實際的空屋數字一定會比四成還高,因為很多目前使用中的房子,其實還是有大半空間是空著的。
矽谷的景氣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回來?現在很多人都很悲觀。去年十月,我在矽谷遇到幾位創投家,他們都認為要到二○○五年矽谷景氣才會再回來。其實,只要時間超過一年後,任何預估都是不準的,大家把景氣復甦的時間推遲到那麼晚,表示大家根本都看不清楚。 至於中國大陸的狀況,與矽谷就截然不同,未來中國大陸的角色會愈來愈重要。我曾與思科執行長錢伯斯談過,他認為,中國大陸在短時間內會變成全球第二大的市場,而且他還說,如果中國大陸未來變成思科全球最大的營業額來源,他也不會感到驚訝,說不定未來幾年內就可達成。
事實上,像二○○八年北京將舉辦奧運會,所有建設在二○○六年以前就要完成,因此未來三、四年內,這個市場肯定有很多機會。至於其他的重大建設也相當多,而且將是一個接著一個,商機實在非常誘人。
至於台灣,目前景氣當然不是很好,不過因為不少廠商已到大陸投資,還不至於像矽谷那麼壞。但是,台灣資訊產業向來以製造業為主,長期來看競爭力並沒有矽谷好,未來一定要想辦法尋找解決出路。到中國發展品牌,應該是未來台商很重要的一個出路。
事實上,任何品牌及通路要發展,都得努力在本地市場占到重要地位,像美國、日本的品牌,都是先在美國或日本等本地市場發展,當占到不錯的市占率後,才會再拓展到海外等其他地區。
台灣廠商在高科技業的發展經驗已經相當長,過去在品牌及通路的著墨都相當少,幸好台灣還有中國這個腹地,讓發展二十餘年的資訊產業,出現了進一步成長的契機。未來台商若能將中國市場當做一個本地市場,讓品牌及通路在大陸市場札根,一旦站穩本地市場的腳步後,再往其他地方發展,如此對台灣資訊產業的前景來說應該相當很有助益。
中國大陸市場商機誘人,不論是在基礎建設、軟體及服務等市場上,都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而且從地理因素來看,中國市場幅員廣大,每個區域都需要差異化的布局及經營,正好讓企業有練兵的機會,若能夠藉此累積不同的發展經驗,並且把這些經驗拓展到其他地區,對台商拓展全球市場應該有很大的幫助。
事實上,我在思科工作了幾年,一直認為品牌與通路的價值相當高,也相信只有品牌及通路才能真的幫公司賺到錢,但是,對於台灣廠商來說,大部分的價值都還只是停留在製造上面,因此,我認為現在台商應該儘力與國外大廠合作,尤其是目前有很多擁有品牌及通路的外商,都面臨技術更新緩慢及資金不足的問題,台商正可趁此機會與這些廠商進行更密切的結合,包括收購或是股權的結合等等,這會是未來台商殺出重圍的一個契機。
過去除了日本以外,亞洲廠商很少在資訊科技( IT)產業中創造出品牌及通路的價值,而日本廠商的品牌也大多侷限在消費性產品上,至於像新加坡的創巨科技( Creative Lab. )也只是小規模的成功。 但是,現在逐漸有亞洲品牌冒出頭,例如三星電子的價值愈來愈高,可見亞洲品牌不是沒機會,全看有沒有決心,台灣廠商不應該對自我設限,否則前景將會非常艱難。
(李廣益為美商思科公司高級總監,電子郵件為 gwongyih@yaho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