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八十五年七月間,現任晶元光電總經理的李秉傑,擔任工研院光電所光電半導體元件組組長一職。當時,性格沉穩保守的李秉傑,已在工研院任職達十年,他相當滿意這一份安定的研發工作,但是,一個創業的機會從天而降,讓李秉傑走進一場意外的人生。
「我要他出去」,當時擔任工研院光電所所長的林耕華推了李秉傑一把。林耕華說,創業對研發人員而言是一個好機會,坦白講,「我並不知道晶元光電會不會成功,只是,堅信年輕人要有嘗試錯誤的勇氣;每一個人都有潛力,應該盡力挖掘」。
於是,李秉傑離開光電所,挑起晶元光電總經理的重擔。從此,李秉傑的生活開始急速躍動,他每天掛念著:訂單在哪裡?如何填滿生產線?會不會碰上國外專利侵權的問題?只不過,擔憂焦慮的同時,李秉傑的身價也隨之攀升。
在工研院裡,領的是死薪水,以工研院的薪資結構,擁有博士學位的組長階級,月薪約新台幣十萬元;進入業界,每個月進帳的薪水,雖然與工研院差距不大,但手中的股票,卻讓財富有了無止境的想像空間。目前,李秉傑個人擁有一千五百五十六張晶元光電股票,以六月十七日晶元光電股票收盤價新台幣四十一.九元計算,六年來,六千五百萬元的股票市值墊高了李秉傑的個人身價。
六千五百萬元的股票市值,對李秉傑的意義何在?以李秉傑離開光電所前月薪十餘萬元而言,不吃、不喝、不支出任何費用,也要到五十年後才能擁有這一筆財富;到時,李秉傑少說也八十多歲了,他還有多少氣力享受這六千五百萬元?現在,正值壯年的他提早四十年擁有這筆財富。
光電所畢業生 坐上產業界高位
大環境變化劇烈,加快了個人生涯節拍,李秉傑不過是其中一例。八十三年至九十年間,光電產業開花結果,市場上升起一座座舞台,林耕華推開實驗室的大門,護送著一群所內的研發人員,一一進入產業界,前後拱出了三十多位 CEO,至今,仍在位者有二十五位(參見附表);除了 CEO,畢業於光電所的副總經理也有十三位。
除了一批組長、經理、課長、工程師,從幕後走向台前,工研院副院長林敏雄及林耕華本身,也都在退休後進入產業界,再創事業的第二春,「我自己都沒料到會重出江湖。」林耕華說。所以,在光電所十五年的歷史中,書寫著老、中、青三代的創業故事,他們被稱為光電所的所友。
八十三年至九十年,處在一個怎麼樣的時代背景,能讓光電所一群研發人員變身CEO,成了業界的中堅分子?
「這八年,正值光電產業起飛。」林耕華表示。事實上,當時在光電所內,已建立光電產業的雛形架構, 內容分別是光碟機、LED、光通訊、投影機,及數位相機等,這一些實驗室的研發成果,一旦在業界找到合適的土壤,勤奮澆灌耕耘後,就等著看它開花結果。
一名光電所人士手持著一份光電所所友名單,與有榮焉地念著:「像是廣明光電總經理簡貞介,先前是資訊存取技術組組長,目前,廣明在興櫃市場的股價是二八○元,算來,他還是個股王呢; 陳澤澎也不簡單,現在是 LED 上游龍頭廠商國聯光電的總經理!另外,劉興貴領軍的新燁光學,雖未上市上櫃,但獲利能力驚人,聽說公司的每股稅後純益( EPS ︶具有十三元的實力。」
從這一份光電所所友名單中,另外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業界打破了光電所的階級,基層工程師也能一個箭步躍居總經理的位子。光電所是一座運作有序的行政機器,凡事講究循序漸進,就像是單線的狹窄道路,駕駛人必須懂得控制車速,以防稍不留意踩重了油門,非但無法加速,還可能撞上前面的老爺車。
產業大道就不一樣了,寬闊的多線車道,提供了超車機會。所以,這一群 CEO,自從出了工研院光電所大門,駛入產業大道後,開始死命地踩緊油門,不斷尋找超車的切入點。因此,上從曾擔任副院長的林敏雄,到工程師出身的賴俊光、高嵩岳、蕭森崇、劉興貴等,個個都是總經理。依據光電所的組織層級,副院長、所長,與工程師之間,隔了四、五道晉升門檻,一名工程師,可能一輩子也做不到副院長;現在,他們卻處於平行的車道上。
「產業界的競爭環境確實是公平的。」一名光電所的畢業生說;「有沒有能力,一年之內即可見真章」,簡貞介更是親身體會「實力」的重要,他說,三年前離開工研院光電所時,先到源興科技,談好的職銜是協理,他以光電所組長的位階,只做個協理,被同事笑死了;簡貞介隨後說,「但是,我只做了一年的協理,馬上升為副總經理;現在,則是廣明光電總經理。」
事實上,拚命三郎型的簡貞介早在光電所時,就有「金雞母」的封號;所以,當他決定離開時,大家不解:「怎麼放走了一隻金雞母?」
駛進產業大道 準備踩油門超車
在論資排輩的行政系統裡,看的是位階、學歷,「這完全是八股的士大夫想法」,擁有博士學位的格致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陳善明不平地說;陳善明提起了劉興貴,劉曾是陳善明共事過的工程師、現任新燁光學董事長,陳善明表示,「劉興貴剛進光電所時,只是一名技術員;現在,他的新燁光學卻非常賺錢。可見,能不能把公司經營好,與學歷無關,和他在工研院光電所做過什麼官,更是兩碼子事。」
轉進產業,固然超車容易,不過,高處不勝寒,也幾乎是位高權重者的宿命。漢光科技董事長倪國煙,選在四十九歲時離開光電所,之前,他擔任企畫推廣組組長一職;到了產業界後,倪國煙跌跌撞撞摸索了八年,著實吃足苦頭,他悟出心得:「最好不要等到年紀大了,才進入產業,更不宜直接坐上高位,被迫必須在短時間內發號施令。」
倪國煙的邏輯為何?「相較於產業界,工研院的工作形態單純多了,涉事未深的研發人員,一下子縱身躍入複雜險惡的江湖,空有個董事長、總經理的名號,也很難破除環繞四周的陷阱。」所以,倪國煙認為,若有意跨入產業界,最好選擇在三十八歲至四十二歲之前,同時,從副理、經理做起,給自己一些緩衝時間,了解基層的想法;之後坐上總經理的位子,才不至於手忙腳亂。
六月二十八日,正值光電所十五周年慶,所內將舉辦「光電 OB ( Old Bird )會和十五周年慶生會」,這一群頂著光環的 CEO 們, 都將是席間的座上賓,而不可避免地,一場較勁彼此事業成就的氣氛,也將瀰漫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