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半前,工商時報商訊文化出版了一本書,名為《華碩傳奇》。新書發表當天,僅華碩電腦副董事長童子賢出席致詞,並不見董事長施崇棠。
施崇棠的一席話,彷彿預言了兩年半後的華碩。現在,它雖仍坐在主機板寶座上,卻略顯疲態,今年第一季的每股稅後純益僅一.五三元。在主機板事業登頂後,華碩望不見另一座山峰,快速累積四百億元現金後陷入迷惑;面對未來,董事會裡開始出現爭執;外界則繪聲繪影:「華碩高層失和。」
事實上,華碩高層不和的現象,肇始於筆記型電腦事業。華碩高階主管指出:「當初投入筆記型電腦事業,幾乎是施崇棠一個人的意思,其他的主管都不贊成。」內部另有人認為, 公司的資金運用應側重廣度,可以考慮扮演創業投資( VC〉 的角色。但最後,華碩還是加入筆記型電腦的生產行列。
華碩從筆記型電腦開始, 一路追進個人數位助理器( PDA 〉 、手機,縱身跳入資訊系統產品製造。但一連串大動作,卻植基於微弱的共識之上。
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副教授吳啟銘直指,華碩主機板有三成的獲利率,而資訊系統產品的利潤率相對偏低;以筆記型電腦而言,利潤率約為一成。另外,資訊系統產品需要的學習曲線較長,不容易在短時間內反映至企業營收。
華碩高層對經營策略方向的看法不一,而有不和之說;執行階層則因盤根錯節的
研發體系而相互較勁。
截至目前為止,華碩一共有九大研發部門。一名資深的資訊界人士說明,華碩的R1 (第一研發部門〉 、R2 (第二研發部門〉 同樣是負責主機板研發,彼此的分工關係是:R1 從事自有品牌,R2 則專司代工部分;無獨有偶地,主導 R3 運作的協理洪宏昌, 原本負責顯示卡技術研發,目前則專注於 PDA,而 PDA 的核心技術與手機僅一步之遙; 於是,R3 又與從事手機開發的 R8 及 R9 重疊;非僅如此,R4、R7 的研發重心,也同樣集中在筆記型電腦。
在業界,華碩向來以研發見長,但重複配置研發資源的思考邏輯為何?「創造內部競爭,」一名華碩高階主管回答。只是,良性競爭與惡鬥不過一線之隔,看在外人眼裡,自然容易被解讀為「內部失和」。
最近,華碩從董事會到企業內部運作,顯得鬧哄哄;有人歸因於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的個人意志過於強烈;但一名參與創辦華碩關係企業宇碩科技的前任高階主管卻為施崇棠抱不平,「在華碩內部,施崇棠確實是高人一等,很多高階主管無法望見他的視野,跟上他的腳步;同時,施崇棠本來就必須主導全局,因為,很多股東買華碩股票,看的正是他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