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界都陷入景氣衰退的困境,裁員、關廠的事件層出不窮,全球股市也都很不好。以美國為例,第二季盈餘公布,結果三分之二的公司都發布警訊,即使是像 IBM 這種獲利很好的公司,只略微提及下一季可能不是很樂觀, 股價依然是大跌,顯示股市及人心的確都相當脆弱。
在股市大跌的氣氛中,美國聯邦銀行理事會主席葛林史班也發表了看法。他據實以告,論點客觀,涵蓋了巨觀的方向及微觀的角度,沒有慷慨激昂的信心喊話,也沒有和媒體針鋒相對的辯論,對照於台灣現在的經濟情況、媒體報導及官員言行,台灣真的很需要像葛林史班這樣的人。
葛林史班的看法是,從住屋、製造及消費等指標來看,現在經濟差不多已到了谷底,景氣周期已走了一半,但是下一半的景氣會如何,現在還看不到,從谷底到景氣高峰,沒有人可以說我們會看到光線,因此未來仍有可能再繼續降息。
外在環境這麼惡劣,企業該如何做,才能因應不景氣的挑戰呢?我認為,對企業來說,基本面依然是最重要的,不景氣對很多公司來說,都是汰換體質最好的時機,不管是調整業績預測、組織進行重整,甚至進行裁員、修正事業方向,或是逆勢操作以藉機拓展市場占有率等等,都是可做也值得做的事。
要帶領公司做這些調整,對公開上市的公司來說,最重要的是經營團隊。對於尚未上市的私人公司來說,經營團隊很重要,投資人也很重要,必須要靠雙方共同合作才能渡過難關。但是無論如何,經營團隊好不好,是目前所有公司最重要的課題,而要帶領經營團隊,當然非執行長莫屬了。
好的執行長不是只在景氣好的時候才能做事。景氣好的時候,產品推到市場很容易,市場上的資金也很好募集,媒體對企業也很支持,執行長要打順手牌當然易如反掌。但是,一旦景氣不好了,執行長要如何繼續推展業務?華爾街不支持了,執行長要如何募錢?董事會、媒體、社會統統都不聲援你了,執行長要用什麼心態、作法面對這些人?這些對執行長來說才是真考驗,它不只是科學,還是藝術。會處理順境的執行長不稀奇,能夠帶領企業突破不景氣,才是值得尊敬的執行長。
我們華晶網際網路創投( CIVF )很早就體會到執行長的重要性,因此也很早就開始檢討我們所投資公司的執行長。三十家公司中(包括電信、軟體、內容及服務等不同類型),我們已換了其中的六、七個執行長。我們秉持五個重要的基本條件作為評估原則,讓我們選到很多很不錯的執行長,現在初步證明這五個條件方向是正確的。
執行長應該具備哪五個條件呢?我認為,第一個條件是:不管性別年齡,不論來自新經濟或舊經濟,不管你外頭的名號多響亮,當經營公司時,執行長的價值及哲學觀,都必須和董事會一致。
價值觀及哲學觀聽起來很形而上,但卻是企業經營最重要的核心。因為,不管是要賣公司,還是要買公司,要雇人、多花錢,還是要節流、少花錢,這些決定其實背後都是源自價值觀,如果執行長與董事會觀念不一致,董事會決定要做,但執行長卻不配合,就會產生很大的問題。
談到這裡,我想談一談新浪網前任執行長王志東離職的事件,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案例。我認為,王志東的離職引起軒然大波,繪聲繪影,很多報導都離題了,我觀察當時的許多媒體報導,十之八、九都是不對的。
事實上,當時的新浪網在面臨外界產業衰退的困境時,董事會對一億兩千萬美元如何使用有一些想法,希望能夠用來再開闢一個新的事業,以增加收入來源。因為董事會看到未來的挑戰會更嚴苛,所以這種改變可以理解。但是,由於王志東和董事會的看法、哲學並不全然一致,無法協調下,董事會最後才做出換人的決議。
新浪網無論王志東或是所有董事、主要幹部都是非常專業的人,當董事會決定要做改變時,也是遵循專業,同時考量到情、理、法。可是,爭議吵上媒體,報導的焦點往往見樹不見林,結果少有人看到事情的真相。
新浪網與王志東,完全是君子之議,本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後來卻扯出那麼多恩怨,還扯出什麼白色或黑色資本家,實在是非常奇怪。現在,事過境遷,大家都可以平靜下來了,有理想、有抱負、想再創業的人去創業,發過牢騷的幹部可以回到工作崗位上,該讓律師、會計師處理的,就讓這些專業的人去做,事情落幕了,一切回歸平靜正常。
對事件中的所有人,包括網友、股東、創投、專業經理人等,這都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經驗。因為過去華人公司不習慣這種更換執行長的事,它告訴我們一家公司在面臨大變局時,該如何調整、如何換人,如果每個人都從其中學到經驗,那麼這個事件本身就具有價值。
新浪網也是一家華晶創投所謂的「具有 water-source (水源性)意義」的公司。它在新經濟、創投界、創業家與大眾互動的網際網路革命上,有其歷史地位。從原始的創辦者、前後幾任的執行長都是革命同志,也是朋友,董事會成員更是事業有成、自成一格的前輩。期望塵埃落定後,我們能見到他們發揮專業,建立一個企業升級的成功典範,如此才是創業界之福,也是華人之光。
我主張執行長應該具備的第二個條件,就是要知道該如何延攬人才,及如何解雇人。公司是否有好的團隊,關鍵就在於執行長,好的團隊絕對來自好的執行長。我們看過很多公司,有人在應徵時,拿出來的履歷表漂亮得嚇人,但是履歷表好看不代表他真的會對公司有貢獻, 好的執行長要在雇人之前, 就要由 duediligence (背景調查)他能不能在新的環境中表現。
執行長把人才雇進來後,好壞通常一、兩個月就看得出來,半年後會更清楚,如果不合適的話,執行長一定要當機立斷,即時改變。現在正是風聲鶴唳的時候,如果執行長沒有辦法靈活地調整人力及團隊,把不適任的人換掉,就會失去競爭力。
執行長的第三個條件是要知道如何產生實質的貢獻,也就是說,口說無憑,要真正的績效拿出來,每個執行長每天都該自問,今天我又招攬了多少客戶?又賣了多少產品?我的營業額增加了嗎?我的利潤能不能創造出來?如果是上市公司,則還要問,我的績效有沒有反映到股價上,未來是不是還有改進的空間等等。
問題重點是要看到結果,而不是畫大餅。例如在產品上,執行長要知道,有多少產品從初始原型變為阿爾發(α),又變為貝他(β),最後有多少成為真正具商業化的產品,可以賣到終端市場。又例如營業額,對於一個初創的公司,執行長不僅要看營業額有沒有成長,而且要求的成長率,絕對不只是一成,而是至少要三成五成、甚至百分之百的成長率,如此才真的是盡到執行長該負的責任。
嘴巴講得愈漂亮的執行長,愈需要追蹤他的績效。每個執行長都要和董事會一起訂出目標來,然後努力達成。我們最怕投到一個只會打高空的執行長,卻該做的都做不到。
執行長和董事會如何一起訂出目標?在我們投資的案子中,就有一個很值得拿出來講的例子。這家公司的執行長,給業務副總一個目標,規定三個月、六個月、九個月及一年的銷售目標,如果這位業務副總能夠達到預訂目標的話,就給他額外的二十萬股股票選擇權( option ),分四年實現( vesting )。
結果,一年的時間到了,業績沒有達到,但是這位業務副總非常盡力,不僅做了很多分內該做的事,還做了很多額外的事,而且,雖然訂單延遲了,也沒有真正影響到公司的營收。一般的執行長都會想,他已盡全力了,業績達不到其實有部分是外在因素,所以很可能還是會給他二十萬股的股票,但是,我們董事會四個董事成員,覺得要賞罰分明,還是異口同聲地說 No!
董事會認為,這位業務副總沒有達到目標,就不能拿這二十萬股,儘管他已盡力了,環境又那麼不好。不過,董事會也與執行長商討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這位業務副總不能白拿二十萬股的 options,但是我們非常感激他對公司所做的努力,因此我們給他五萬股謝謝他,同時,我們又訂出下一個目標,如果在未來十二個月內,他能夠找進三個客戶,而每個客戶的訂單達到二十五萬美元,每達到一個,我們就再給他五萬股。
同樣是給二十萬股,卻完全是截然不同的思考模式,如果我們在他沒達到目標,就給他二十萬股,那是「和稀泥」的作法;而後來實行的方案,不僅表達公司他的感激,同時還讓他有機會再接再厲,再拚十二個月,目標達成後再給他股票options。 這種作法兼顧對員工的照顧,也鼓勵員工繼續努力貢獻,對執行長來說是很好的示範,因為執行長的工作,就是要為公司訂出里程碑,同時,還要動腦筋讓員工能夠真正創造績效。
這家公司的執行長很不錯,能領會這種作法的意義,而這家公司的董事會也很不錯,能夠如此思考。有些執行長不是這樣的,董事會不同意他的作法時,就會跟董事會賭氣說,「不給就拉倒。」不然有的就是堅持要給,「不給,那我也不幹了!」這兩種都很不好,但都很普遍,全世界執行長那麼多,但相信我,適任的其實不多。
對於那個業務副總來說,現在他工作得更起勁,因為公司表達對他的感激,他獲得了很大的尊重,未來的一年裡,他要表現得更好,達成績效,證明自己的能力,也證明董事會沒有看錯人。在這麼不景氣的時候,多少人灰心喪志,可是公司一個正確的措施,卻能激發一個人奮發向上,這就是一個好的執行長對公司的貢獻,過去,一個不好的執行長也能莫名其妙地成功,但現在不景氣,好的執行長比以前更重要一百倍。
好的執行長的第四個條件是要有紀律及誠信( discipline & integrity )。所謂的紀律,就是有些事要忍著不做,有些事則是非做不可。例如公關( PR ),當產品還沒做出來,或是沒有付錢的顧客時,執行長就要忍著不宣傳,等到客戶開始用時,有必要再發布新聞。
PR 是很迷人的東西, 看到自己公司的新聞公布在全世界的網站上,出現在報章雜誌上,可以大出鋒頭,股價也會上漲,我還沒有看過一個執行長是不愛 PR ,但是,產品或客戶尚未成熟而提前曝光,會產生很多負作用,尤其競爭者知道你在做什麼,敵暗我明,說不定商機就白白讓別人搶走。好的執行長會忍一下,等到時機成熟了再說。
如何擴張也是一種紀律,每個執行長都知道公司要擴張,否則成長就會受限,但是,如何做,花多少錢,在哪裡做,全都是紀律。例如大陸投資熱興起後,執行長固然應該動心,但動心後如何實現才是學問。像現在很多在大陸過度擴張的新創公司及成熟公司,都已經吃到苦頭。每個執行長都像在騎馬一樣,要懂得控制方向和力道,才能把公司引到正確的方向。
有些執行長沒有紀律,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有些投資人也迷信執行長的大名號,隨便他去做,結果吃了大虧。一家公司該用哪些技術,是自己做好呢?還是外包給別人做好呢?這種決策,其實也是紀律的一種,但是,很可惜的是,很多執行長覺得自己公司可以做所有事,結果反而吃大虧,這種情況尤其出現在很多台灣或大陸公司的執行長身上。
很多執行長技術出身,總覺得自己技術最好,只要兩個工程師花三個月就可以做出一個技術,於是就自己做,卻不願意找一個已被市場證明是很好的產品,直接取得授權使用。當自己獨力開發完成以後,發現產品跟別人不相容,還要花很多時間及人力做維修,用掉公司一大堆資源,甚至還波及到其他的核心事業。中人真的太聰明了,什麼事都覺得自己能做,本來只要花二、三萬美元去買的東西,卻覺得「別人東西又沒有比我們好」!這也是沒紀律的一種典型。
一個公司的技術長或產品副總,本來就可以大膽想像,因為他們的工作就是需要創意,但是執行長就不能這樣,必須回歸現實面。很多公司因為執行長的錯誤判斷,結果弄得尾大不掉,陷入錢坑之中,有的是致命打擊,有些則可能只受到一點小傷,可是,景氣這麼不好,如果被打了好幾下,鐵打的身子也會受不了。
說話算話也很重要,我們觀察一個執行長,如果遇到他說的話前後不符,或是向投資人、董事會或員工說出三套不同的話,那麼我們絕對不投資他,說謊是投資案最大的殺手) deal killer ),像最近一家在美國掛牌的華文網路公司, 就是因為誠信問題而被主管當局施以停牌處分,股市對這種問題更敏感,絕對輕忽不得。
好的執行長的第五個條件是要有彈性( flexible )、 能隨環境調整(adaptable )。有人問我,你說執行長要與董事會有相同的價值觀及哲學,現在又說要隨時調整,這不是互相牴觸嗎?不然!其實在價值觀不起衝突的原則下,執行長一樣要隨著環境做調整,不能一成不變,很多執行長緊咬原則,搞成意識形態,卻不能依環境而做調整,實例所在多有。
華晶自許,如同教練來輔導( coach )我們投資的所有公司,像 About.com (The Mining Company )公司的執行長, 他的信念就是「我相信網際網路會改變世界」,但是他敵視傳統企業嗎?當然不,他還把公司賣給傳統媒體企業,因為他知道,把新舊經濟融合,可以讓公司發展得更好;美國線上和時代華納合併,也是同樣的道理。
華晶投資的另一家 Cobalt Networks,目前已經賣給昇陽電腦,原來的執行長現在還在昇陽工作,他是一個很好的執行長,從創業開始,到成功上市,後來又賣給昇陽,一路走來,他的哲學一直沒變,但是他的作法卻不斷調整,他就是一個好執行長的典型。
我說的五個條件,在我們創投自己雇人時,也是完全一樣的標準:他要和我們志同道合,要能帶進新案源,還要能夠賺錢,要能隨環境調整。不管是找員工或找合夥人,條件都和企業找執行長沒什麼兩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您,如果是企業的董事,你們公司的執行長符合這五個基本條件嗎?如果您就是執行長的話,您做到這五點了嗎?這是我們 CIVF )華晶創投)幾年來一點小小的心得,野人獻曝,盼望與您分享,為再造台灣及新經濟的下一個高峰略盡綿薄。
﹝曾煥哲 Joseph Tzeng, 華晶網際網路創投( Crystal Internet VentureFunds: "CIVF" )執行合夥人, 歡迎讀者來信交換意見:jt@crystalventurecapital.com, 若您要給我們您的創業計畫書, 請寄至:submit@crystalventurecapi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