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經濟部與經建會協議,促產條例適用對象將大幅縮減,由原先預計的四百餘項縮減為兩百項,其中對於半導體晶圓廠的獎勵也研議要進一步緊縮,預料可能會將獎勵的適用範圍限定在○.一八微米製程技術以上,甚至不排除會把獎勵條件訂得更嚴,提高到以○.一三微米以上為限。
姑且不論促產條例適用範圍縮小是否正確,光就半導體業的獎勵辦法來看,實在有相當大的漏洞,因為即使有些產品是以○.五微米的製程技術生產,但它的技術困難度不見得低於○.一八微米,例如像 BiCMOS 的製程,或是砷化鎵及射頻等技術,技術困難度也更高,不是單單製程技術就可以輕易區分的。把獎勵辦法改成如此簡單但卻一點道理都沒有的邏輯,不是官員不懂,就是太懶。
更何況,如果要把獎勵辦法改為○.一八或是○.一三微米以上的技術,其實說穿了,等於是要把所有對半導體業的獎勵都取消,因為目前僅有少數廠商有能力使用如此高階的技術,有能力投資的廠商更屬少數,而且若這項政策的精神持續推動下去,難保一、兩年後技術再次提升時,政府又會把獎勵門檻提高到○.一一微米以上的技術。這項辦法若真的實施,等於是宣告政府已完全不支持也不鼓勵台灣繼續發展半導體產業。
政府以製程技術為獎勵的條件,心態上仍難脫以代工製造為思考重點,長期以來,台灣一直很難擺脫代工的宿命,在全世界產業體系中一直以低毛利取勝,如政策持續獎勵企業往這個方向發展,只不過在重複過去成功的軌跡,也不見得對台灣最有利。更何況這種名為獎勵、實為壓抑的政策,根本不敵許多鄰近亞洲國家、甚至歐美先進國家對半導體產業的獎勵,許多國家以遠超過現在台灣提供的租稅及優惠獎勵等條件吸引台灣企業去投資,相對於台灣政府硬把這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往外推,難怪會讓許多企業經營者心生感慨,未來只有出走一途。
事實上,與其從製程技術的方向制定獎勵政策,倒不如從鼓勵長期進行研發及尖端技術等方向著手,將企業的資源導入新產品及新技術的開發上,尤其是在網路及通訊產業變化快速的今天,台灣若要持續追趕,只有全力將資源導入具有前景的方向才是正確的做法。
阿扁政府以掃除黑金、政黨輪替的訴求當選總統,實現了全民渴求改革的夢想,但新政府上任後,雖然提出綠色矽島的口號,但實際展現的做法並沒有比舊政府更來得有新意,而且更加從財政收支的角度著眼,只希望課到更多的稅,劫高科技的富來濟政府的貧,完全忽略要從提升科技產業及經濟實力的方向出發,在面臨許多科技強國及亞洲其他國家的強烈競爭下,台灣若無法提升本身的產業環境,這樣的科技政策只有讓產業發展走向回頭路。
最近來台參加二千年資訊科技大會的 MIT 教授梭羅表示,在新經濟的時代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應該是機場的建造者,而非機場的控制者,政府應該提供的是基礎建設、投資環境以及人民源源不絕的創意,但是不要替民間或企業決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現在,新政府的科技政策看不出一點章法,新的獎勵政策沒有點出新的方向,倒是先把獎勵措施取消掉,還清楚地告訴企業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樣的「鼓勵」,到底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