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SONY 於本月初推出第二代電玩主機 Palystation 2(簡稱 PS2 ),造成一股購買旋風,每套售價近四萬日圓,一百萬套隨即銷售一空,帶給市場很大的震撼,雖然隨後傳出部分產品的功能有異常現象,但一般咸信不會動搖 SONY 在電玩產業的領先地位。
從企管的角度看這項新產品的開發策略,頗值得玩味。 SONY 過去一向以家電產品為核心事業,後來眼見任天堂、SEGA 在電玩市場的崛起, 也急起直追,並迎頭趕上。
果斷決策 Just Do It!
然而,當初要從傳統產業跨入這個新領域,內部也有不少的雜音,懷疑電玩事業是否值得一博?當時主導開發事宜的年輕新秀久多良木健,以技術者的身分熱心倡導,終於打動了社長大賀典雄(現升任會長,即董事長),在經營會議上聽取了久多良木健的報告後,隨即表示:「那麼就證明給大家看」!
如此果斷,SONY 終於投入電玩新事業,如果當初不是主導者的企圖心旺盛, 加上決策者的英明,就不會有今天風光的局面了。
為了投入這項新事業, SONY 採取了「內部創投」的方式, 成立新公司 SCE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由久多良木健全權經營,這樣一來,也實了他創辦事業的雄心,他的算盤是:與其辭去工作,在外一切從頭來,不如在司內部以創業投資的方式進行,可以充分運用 SONY 現有各項有形、無形的資產。如此一來,正如名球鞋的廣告詞:Just Do It!新公司在將士用命下,於一九九四年十二月首先推出產品,翌年造成消費旋風,奠定了席捲市場的地位。
電玩結合通信 井水不犯河水
電玩這項新興產品在網路時代可望結合通信,而成為網路的基本設施,這種虛擬實境的新事業變革的速度快,風險也大,員工要求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都與傳統實體產業截然不同,因此在組織安排上,這口新掘的「井水」如何與傳統悠哉遊哉的「河水」,不相互冒犯,就有必要脫離現有的組織,成立新單位,在充分授權下,獲得必要的支援,成功的機率就大。
由於 SONY 對此很有心得,因此現今社長出井伸之,非常重視內部年輕人開創新事業的構想,先讓他們組成小團隊,培育出共事的向心力,產生新的價值,進而再與其他部門產生良好的互動,使得整體的方向,不斷地進行微調,而更為精準化;他希望公司像生命體一樣,不斷有新組織的產生,達成創造發展的進化組,就是理想的境界。
總之,該公司的企業文化就是有雅量讓年輕人發揮,不會受到創統的約束、現有勢力的拘絆,畢竟年輕人的活力與創意,是寶貴的資產!
出井伸之本人的國際閱歷豐富,與美國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私交甚篤,也分別擔任國際知名企業的董事,更擴展他的視野,依他的體認,日本企業過去在網路事業讓美國早著先鞭,現在依美國模式,可行之道是加強傳統的實體產業與新網路事業結合,相互完補,美國新近美國線上時代華納合併,就是典型的例子,而迎合新階段的來臨,勢必在企業文化、組織設計……各方面有所突破創新!
盛田昭夫推動國際化 收買哥倫比亞製片廠
比起大多數陷入韜光養晦的日本企業, SONY 顯出旺盛的生命力,經營實績光彩奪目,股價表現自然亮麗,本月初創下每股三萬三千九百日圓的最高紀錄,有如對去年底剛過世的創辦人之一盛田昭夫,投以最高的敬禮。 事實上,SONY 在崛起過程,盛田在美國市場上接受洗禮,進而融入,再新創事業,如今海外業績與日本本土平分秋色,即可見其國際化程度,也因為程度深刻,表現在經營適應上,就更有彈性,讓員工可以自主發揮,電玩事業就是最好的例子。
做慣傳統實體(生產)事業的經營者,一般對於軟體、服務業範疇,感受性就不是那麼強烈,可是盛田昭夫天生對電影有興趣,由於培養出對軟體重要性的認識,近年以「空軍一號」影片創下佳績的美國哥倫比亞製片廠,實際上在一九八九年即由 SONY 進行收買,成為旗下的事業單位。
當時董事會上,大都認為投資金額大,將來會不會是一個無底洞,也很表疑慮,剛好同時也進行與美國蘋果電腦的資本合作事宜,在「不能兩面作戰」的考慮下,否決了前案。盛田孤掌難鳴,也頗感無奈。
接受挑戰喜歡排場
可是,他還是不死心,當天傍晚他走進大賀典雄社長(盛田與他無家族血緣關係,而是大賀在客戶時代很會挑剔 SONY 的產品,被盛田看上,認為這種富於音感的人來主持事業一定有成,於是加以不次拔櫂)的辦公室,表明哥倫比亞實在值得購買!受到這句話的激勵,隔天隨即召開臨時董事會,專案通過此一收購案,後來終於大放異彩。也可看出 SONY 的企業文化充分具備「毋固、毋必」的柔軟特性,這才是企業在新時代的生存之道。
盛田勇於接受挑戰而又喜歡排場的個性,被視為 SONY 企業文化的遺傳因子,這個特質才是經營的瑰寶,這次新產品上市不旋踵間銷售一空,這個大場面,就頗有盛田手筆的味道。
SONY 在日本一向被大學畢業生視為第一志願的就業企業, 如此「得天下之英才」,收到善的循環。能夠讓年輕人產生親和力,正是 SONY 的最大魅力,開發出來的新產品迭能開創佳績,也就不足為奇了。
台灣很多傳統產業的優良企業,常為投入新事業而在組織設計、人事調派、待遇等各方面陷入統合不易的困境,反之,從大企業跳槽自立有成的企業新秀,不乏其人,這些老大企業如何年輕化,SONY 提示了很好的參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