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望未來軟體產業中電子設計自動化(EDA)的發展趨勢之前,先讓數字說些話:過去三年,EDA整體市場的年成長率均在一七%左右;而在一九九八年,全年營收則成長到三十二億美元。比起電子產業,這個數字雖然小很多,但從EDA與電子產業的關係,仍能發現EDA在未來的發展性。
目前整個電子資訊業的成長規模呈倒金字塔形分布,就拿九八年來說,EDA的營收為三十二億美元,金額雖小,但卻占有重要地位。因為整個電子資訊產業市場規模的擴大,其所憑藉的就是設計。換言之,電子資訊產業的膨脹,不在於產能的多寡,端視在晶片上增加的附加價值和功能有多高。而既然要設計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就不得不依賴像EDA這樣的工具。
近幾年,處理器技術雖然進步得非常快,但IC的設計能力卻無法跟上,使得技術和設計能力的差距( gap )愈來愈大。許多公司都在研究,要用什麼樣的產品來填補在這差距之間的產能?由此,在IC設計上衍生出一個非常重要趨勢,就是在IC中置入一個系統,也就是系統晶片(SOC, System On Chip 的簡稱)。
SOC是產業的趨勢主流
在這個趨勢下,思源、整個EDA產業都將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尋求深次微米設計技術的突破。如何把一個系統整合到一片IC中,是每家設計公司都在追求與突破的技術能力。
第二個挑戰是,尋求十倍速生產的SOC設計開發能力。未來兩年,除了網際網路所引發的需求外,基礎不錯的IC廠要如何把各種設計元件資料庫(IP)集在一起,重點就在設計能力上,雖然SOC是大勢所趨,但技術卻非常困難,能夠提供解決方法的工具就只有EDA了。
可是,對EDA業而言,要將有六千萬個開關的複雜系統放到一個不到一公分見方的小晶片上,不但設計技術的難度高,風險和問題也多。例如,要集如此多的開關在一晶片上,怎知這樣的設計是對或錯?通常完成一個設計至少要等上一個半月到兩個月,花的費用在二百萬到三百萬元,但卻要到插上IC後才知道能不能運作,耗費的成本非常大。因而IC設計公司預先判斷對錯的能力是其成敗的關鍵。目前大部分公司所採用的方式是「模擬」。但在「模擬」的過程中,一家公司又如何在看到一個現象後,就能找到問題的源頭?
所以,設計和驗證整個IC流程的兩大重點,誰能在這兩大重點上拔得頭籌,這就牽涉到我所說的生產力和對時效的掌控能力了。
因此,在EDA產業中,思源自詡要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以SOC設計者為中心( Design-Centric )的設計偵錯系統。 扮演這樣的角色,要做到兩點,一是Design Knowledge,基本上,找出問題是一個處理流程,而要透過系統,就必懂得設計,才能找到問題,找出了問題,原始設計者就只要做決策和修正就能快速完成任務;第二點要能做到 Open,這是EDA產業非常重要的特質,因為這個產業的焦點在「找到問題」( debugging ),就像是IC業的醫生,要從現象中,依個人專業知識和判斷找出病因,然後開處方箋。現在全球的四大領導商如 Cadence、Synopsys、Avant! 及 Me ntor 多能看到現象並做分析,而思源則能找出病因。在兩方合作「會診」後,必定能替IC業解決所有問題。
全球前二十大IC公司都是思源的客戶
目前 Cadence、Synopsys、Avant! 及 Mentor 都是思源的合作夥伴,而這正是思源在業界最獨一的地位。除了與全球四大EDA領導商的合作外,全球前二十大IC公司如英特爾、恩益禧、德州儀器、摩托羅拉、IBM、東芝及台積電等,都是思源的客戶。而國內前十大IC龍頭如矽統、威盛、揚智、聯發、凌陽、鈺創等,也都是思源主要往來的客戶。從在市場上擴張的程度來看,思源頗受肯定。基於此,思源希望在今明兩年,營收年成長率都能保持五○%以上。
也許大家會覺得這樣的成長速度很慢,但EDA與一般IC電子消費產品上市時間快、生命周期短很不同,因為EDA產品通常是一個系統,要能掌握一個趨勢,因此產出和流通的時間往往在半年以上,而一旦得到市場的接受,就很難被取代。
未來思源的產品走向,仍將配合SOC的走向。由於SOC是系統產品,整個設計團隊是跨國界的,未來透過網際網路來建構系統是必然的設計方向,這樣也才能在最有效的時間和空間裡做到所謂的「會診」以找出問題。
正如前述,找出問題是一個過程,也就是從了解設計到找出問題源頭的過程,因此在找出問題後所產生的證據或文件,就成為公司最重要的資產,但往往這些資產多散布在公司的各個部門裡。如何依據這個設計而把資產整合起來,是思源要發展的另一個重點。
整體而言,思源未來的營運方向是,成為擁有完整SOC設計偵錯產品線的EA公司,這表示除了偵錯要更開放、基礎建設更完整之外,還要加強在自動偵技術上的知能;未來的EDA產品都能建構在網際網路之上,以便在不同區域同步進行會診,進而使思源乃至台灣EDA業者能在全球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事實上,思源不只鑽研「偵錯」方面的技術,同時也往設計前段、後段開發,因為思源希望能成為一家專業又照顧員工、股東,甚至還能回饋社會的永續經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