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從灰燼中再起的故事。
5年前,奇美集團旗下、曾是台灣前10大LCD背光模組廠的奇菱光電,由於對岸同業大舉削價競爭、業績嚴重流失,當年11月終止公開發行,並在7個月後宣布停業。
當眾人惋惜之際,就在同一個時間點,它的兄弟公司、也是最大股東「奇菱科技」,竟在傳統塑膠領域,悄悄上演一場轉型大戲。
原名叫奇菱樹脂、由奇美持股近9成的奇菱科技,5年來從虧損近3億元的「賠錢貨」,到去年大賺超過5億元、EPS(每股稅後純益)近5.5元,搖身一變成為奇美集團的小金雞,客戶更廣納全球前6大筆電品牌廠。
奇美究竟施了什麼魔法?讓這家有57年歷史、集團第2「老」的子公司鹹魚翻身?
2016年,做塑膠粒染色起家的奇菱,突然被不只一家的美國PC品牌採購人員找上門,當時,對方一看到他們,劈頭就問,「你們有沒有PCR(消費後再生塑膠)?能不能把它弄得跟原生塑膠一樣?我們的產品要用!」
原來,這些品牌的焦急,在於當年,美國綠色電子協會,預告該組織旗下、目前為美國等43國政府採購標準的「EPEAT」環保標章,預計兩年後更新,屆時,各大品牌的桌機、筆電、螢幕等PC相關產品,如果要拿到該標章、打進政府採購市場,產品得含有至少2%的再生塑膠,是最基本要求。
眼看著1年逾600億美元的政府採購市場將「質變」,這些品牌因此不惜千里迢迢,從美國飛到奇美大本營台南,親自要貨,「因為它們(指品牌)要做政府標案,就得生產符合EPEAT認證的產品。」奇美實業經理陳靜燕說。
2018年,中國政府實施禁廢令,阻擋歐美的廢棄物輸入,剎那間,各大歐美品牌,被壓力團體要求「自己的產品自己回收」的聲浪不斷,各大品牌為了形象,加速導入再生塑膠的使用,也逐漸在採購價格上讓步,奇美的再生塑膠事業,終於從賠錢走向獲利。
奇美這一役能反敗為勝的關鍵,塑膠中心副總經理邱政文認為,在於它同時串連、建構了上游與下游的供應鏈,而非只是買再生材料做生產,「它控制住了上游廢塑膠供應商的品質,也掌握了下游客戶的需求,其實,所謂『循環經濟』,是建構一個供應鏈的概念,不只是回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