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OVID-19疫情衝擊之下,貨運運送的運能供不應求,讓運輸業成為全球火紅的熱門產業,從今年以來股票市場中,航運股曾一度創造一波熱潮的盛況,可見一斑。但是,迎接後疫情時代,運輸產業是否會面臨什麼挑戰與機會呢?
由《今周刊》主辦的「台灣大未來:全球重啟‧奪勢造局」國際高峰會線上論壇,於今(18)日登場,在論壇中第三場的研發長王之杰擔任主持人,邀請陽明海運董事長鄭貞茂、桃園機場公司總經理但昭璧及DHL國際快遞台灣運務處副總裁盧嘉棟與談,剖析國際運輸物流的疫後新經濟。
全球供應鏈在疫情衝擊下,從長鏈轉變成短鏈、全球化走向區域化,這樣的狀況對於運輸產業的營運是否有所幫助?鄭貞茂對此表示,過去長達十年的時間,航運業的營運處於相對低谷,但在疫情之下,需求突然大爆發造就現在的盛況,不過,強勁需求在後疫情時代雖會維持一段時間,假設疫情不在時,產業供應鏈將會面臨環保法規的問題,屆時過去在疫情前便宜的運輸成本,已不復見。
鄭貞茂說,航運業過去因為強烈的競爭,運價一直維持相對便宜,但是,在未來時代,運價將會「正常化」,因此以後廠商要將工廠設在哪裡,都需考量運輸成本。其他像是歐盟碳關稅的問題,也會讓航運業的成本增加,且在減碳的趨勢下,國際標準會越來越嚴格,甚至要求淨零排放,因此需投資各多相關技術投資,預估未來航運回到便宜運價的機率不大。
但昭璧對此則表示,供應鏈從全球化轉變為區域化,看起來是必然的方向,雖然去年桃園機場客運衰退的比率很高,但在貨運方面卻成長很多,甚至還需將原本客機的使用區域調整為貨運使用。
又如華航及長榮掌握契機,看準區域生產遠大於越洋需求,保留機腹載貨的空間,因此在沒有客運需求的狀況下,仍可以保持競爭力,而桃園機場仍然致力於如何協助業者打造適合經營的環境。
盧嘉棟則表示,供應鏈走向區域化、短鏈化,但物流業並不會消失在這樣的網絡中,因此未來仍看好國際物流能有高度成長,只是在運送的區域上會有所改變。
航運前景一片看好,未來的後疫時代有沒有可能供過於求?對此,鄭貞茂表示,有些客戶現在為了搶艙位,確實可能在多家船公司都訂下艙位,因此大家也會疑惑一旦供給需求恢復正常,是否可能將訂好的艙位取消。不過,由於整個海運業跟國際貿易息息相關,因此只要國際貿易需求持續成長,這樣的機率很低,而雖然供應鏈從長鏈轉變成短鏈的情況,但是只要跨國運輸,仍需要物流服務。
除了海運物流以外,未來如果跨國旅遊恢復,民眾從桃園機場出境,是否會看見不一樣的機場?但昭璧說,桃園機場過去3年連續當選全球最乾淨機場,以全球碳排放規範越來越嚴格的情況,桃園機場廣設充電樁,鼓勵地業將燃油發動機運具的設備汰換成電動,目前已有184個地勤設備改成電動。
另外,從2024年起,機場第三航廈將會分階段完工,因此未來出境旅客也可以在桃園機場看到明顯的機場綠化成果,從去年開始,桃園機場也利用運能較低的時期,做了很多設備改善,像是空調系統、旅客報到系統等。
在後疫情時代下,運輸物流產業會呈現什麼樣貌及機會?鄭貞茂表示,全世界的十大航運商,台灣就擁有其中三家,這是世界少見的特殊之處,而目前藉由疫情產生的供應鏈問題能否延續,建議政府投資基礎建設,一旦基礎建設充足,船自然就會靠進來,也能提升台灣成為區域中心的角色。
但昭璧則說,桃園機場現在能跟其他機場競爭條件,除了基礎建設以外,也會朝向「海空聯運」的方向,因為台北港離桃園機場僅20公里,若能將兩者結合,對於供應鏈、運輸型態等,都會有很大的改變,桃機公司將會持續與港務公司討論日後發展。
盧嘉棟表示,現在物流業最大的成長動能來自電商,從以前B2C轉變為現在B2B的型態,各個企業藉著網絡平台與世界接軌,因此物流市場仍有前景,未來希望中小企業可以持續在B2B的平台上,獲得很大幅度的業績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