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雙週刊報導,近來不少上市櫃公司利用自有資金進出股市,其中又以中環最積極,甚至以極短線操作權值股。2021年開年僅一週,中環便進出聯電、鴻海、大同、中興電、大立光,累計交易金額達29.71億元,獲利約3006萬元。
《財訊》報導指出,去年除了利用自有資金操作台股,也透過子公司中嘉與海外子公司進出台股與港股。根據公開資訊觀測站,去年中環公告進出股市高達122次,每次進出金額約為3~4億元,全年交易量為363.22億元,獲利1.95億元,絕大多數為短線操作,引發市場側目。
根據券商行情,交易量大者,基本上都有手續費3折的折讓,即1億元可退佣10萬到12.5萬元。依據中環的交易量,按照市場行情,去年最少約可獲得3632萬元的退佣。相較於投資操作,中環去年光碟本業營收雖然成長,但累計去年前3季淨損5.26億元,短線進出還比本業好。
去年中環主要進出的標的包括大立光、台灣高鐵、台積電、大同、聯電、中興電,近期則開始操作鴻海,金融股國泰金、第一金、富邦金和上海商銀等,則在除權息前進場,領到股息後即賣出,目的相對單純。
其中對大立光的操作最積極,去年全年交易量達88.89億元,不過頻繁進出仍不敵股價的下行趨勢,最後整體虧損651萬元。台灣高鐵交易量也高達46.33億元,但也成為中環最大虧損,全年虧損1.47億元。至於中興電和台積電對其獲利貢獻最大,分別獲利1.07億元,及7610萬元。
有趣的是,根據《財訊》團隊分析,中環去年取得中興電最低成本為23.56元、台積電最低買到270元,聯電最低成本為25元,其實只要長抱不賣,獲利都至少翻倍,究竟如此密集進出的策略為何?讓外界十分好奇。…(本文節自財訊625期,詳全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