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負中國力拼半導體自主重任的對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目前內憂外患不斷,上周傳出在位三年的共同執行長梁孟松,由於不爽高層延攬前台積電(2330)共同營運長蔣尚義擔任中芯副董事長而放話走人;
美國商務部又在18日公告,將中芯等61家陸企,列入管制相關美國技術出口的實體名單。
若加上梁孟松11月在第三季財報電話會議上提到,關鍵客戶華為被美國封殺後的訂單缺口,還要兩季至三季才能填滿,這意味中芯現階段正面臨前述三大困境,恐不利中芯幫助北京希望在「中國製造2025」計畫中,在今年達到國產晶片達40%、2025年提升至70%的目標。
外資券商未看壞中芯前景
從16日傳出梁孟松向中芯董事會提出辭呈的消息起,過去四個交易日中芯在港股股價累計下跌近10%,今天收盤續跌至19.140港元。
不過,外資券商並未全面看壞中芯前景,摩根士丹利就維持原有「與大盤同步」的投資評等,瑞士信貸則提高投資評等至「中性」,並維持目標價19.6港元不變。
若觀察中芯過去兩個月的重大變化,至少可以看出現階段有三大危機。
第一,中國發展10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技術,美國擺明要封殺
根據美國商務部18日公告,其中提到美國廠商需要申請許可,才可以將特定美國技術賣給中芯國際,而且「生產半導體的先進技術節點,也就是10奈米以下者,會預設為否決,以預防這些關鍵技術用來支援中國的軍民融合計畫(軍民兩用技術)」。
中芯國際昨(20)日公告,「上述事項對本公司短期運營及財務無重大不利影響,對10nm及以下先進工藝的研發及產能建設有重大不利影響,本公司將持續與美國政府相關部門溝通,並視情況採取一切可行措施」。
中芯國際也重申,「本公司自成立以來一貫恪守合規運營的原則,嚴格遵守生產經營活動所涉及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從未有任何涉及軍事應用的經營行為」。
第二,無美方點頭,中芯強攻7奈米以下製程技術幾無可能
根據16日陸媒傳出但無法證實的梁孟松辭職信,其中提到「目前28nm、14nm、12nm及n+1等技術,均已進入規模量產,7nm技術的開發也已經完成,明年4月就可以馬上進入風險量產」。
「5nm和3nm的最關鍵、也是最艱巨的8大項技術也已經有序展開,只待EUV光刻機的到來,就可以進入全面開發階段。」
▲荷蘭半導體設備製造商ASML,目前執全球EUV光刻機的牛耳。(圖片來源:ASML官網)
問題是,目前EUV(極紫外光)光刻機在全球市場是由荷蘭半導體設備製造商艾司摩爾(ASML)佔大宗,但台積電及三星電子買下了大部分產品,更別說去年就傳出華府施壓荷蘭政府,不要同意ASML出口EUV光刻機給中國。
如今美方封殺中國取得先進半導體技術的網子愈撒愈大,中芯要取得相關外國技術的難度恐怕愈來愈高。
第三,台積電短期就補上華為訂單缺口,中芯仍需2~3季
中芯今年第三季財報亮麗,營收年增32%至10.83億美元(約合311億元台幣),EBITDA(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利潤)為6.53億美元(187億元台幣),雙雙創下單季新高紀錄。
不過,在該季財報電話會議上,梁孟松對於法人詢問華為訂單缺口問題時不點名地表示,中芯的技術發展不是針對單一客戶制定,公司也跟十幾家客戶保持在各平台合作,惟這些客戶增量需要一些時間,「我們預計兩到三個季度之內,可以把原來制定的產能填到我們需要的程度上」。
產業研究機構TrendForce指出,9月中開始中芯國際不再供貨給華為旗下的晶片設計公司海思,而其他客戶在14奈米製程試產時,會有2~3季產能空窗期,且美國將中芯列入出口管制清單後,除了設備面臨限制,非陸系客戶也恐將抽單,預估將影響本季營收。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暨產業顧問劉佩真觀察,當前中國發展自有半導體技術的兩大挑戰,就是人才不足及設備進口受限,其中在設備方面不僅受到川普政府愈來愈多的進口限制,要順利取得EDA(電子設計自動化)等重要開發工具的難度也在增加。
黃崇仁:美打壓中芯 非陸系客戶轉單台灣
力晶集團暨力積電(6770)董事長黃崇仁日前表示,中國IC設計業蓬勃發展,但在地產能遠遠跟不上需求,因此亟需台灣晶圓代工的產能支援。
其次,川普政府大力打壓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繼華為之後將矛頭對準中芯國際(SMIC),促使非陸系的各家IC設計業者訂單轉進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