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七年級生當校長,締造年營收破億元營業額,Hahow 好學校是如何打造全台最大的線上自學平台?
誰說實體課程搬到網路上,就會失去魅力?
頁面中不斷向上跳躍的數字,這不是股市指數,而是Hahow 好學校一堂線上課程的群眾募資人數。
過去只在台積電、鴻海、Google等企業做內訓的王牌講師王永福,首度與Hahow 好學校合作,將實體課程搬到線上平台,甫推出30天,就刷破Hahow過去6年紀錄 —— 逾5千人掏錢參與一堂平均3千元課程,一舉衝破千萬業績。
實際列出Hahow的名師名單,前副總統陳建仁、YouTuber阿滴、相聲瓦舍創辦人宋少卿、溜溜球金氏世界紀錄保持人楊元慶都入列。
已有逾30萬名學生追隨,標榜程式設計、職場溝通、理財規劃等多元課程都能學得到,Hahow 好學校又是如何趁勝追擊,勇闖「企業內訓」版圖,接連吃下玉山銀行、國泰金控、中國人壽等企業大咖的內訓生意?
課程成市場風向儀》只要有本事就能開課 靠群募搞懂學生想上什麼
攤開Hahow幾個指標性數字—— 使用族群18至34歲為大宗,已超過400堂線上課程、300位以上開課老師,除了台灣學生之外,高達一成五比例是來自中國、香港、馬來西亞與日本等地的華人用戶。其中,程式設計、商業職場技能與生活品味三大類別課程最受歡迎。
這驚人的亮眼成績,脫離不了Hahow 好學校獨特的商業模式。
只要有本事的素人,都能主動提案,先製作好3分鐘內的群募影片與課程簡介,經過30天的群募考驗,達標者就能順利開課;儘管沒開成,預購課程的學生也能全額退費。
Hahow 好學校則從架設課綱、攝影拍攝起,協助老師聚焦教學內容;同時鎖定精準受眾,藉由內部團隊的品質管控,確認學員完成課程能學會什麼能力。
靠群募模式徹底翻轉,過去老師認為學生該學什麼的舊模式,而轉變成老師想教什麼,讓學生來決定。
「盤點過去熱門前20堂課程,大多都是素人老師⋯這其實重新定義了誰能當『老師』,」Hahow好學校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江前緯舉例,曾有位大學教授自曝是平台的愛用者,便是想學習如何操作新世代社群媒體 Instagram。
▲結合市場調研,Hahow好學校運用數據調查,可即時分析出市場需求,左起為共同創辦人江前緯、黃彥傑。(攝影/唐紹航)
打造出貼緊市場需求的商模,讓Hahow 好學校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今年台股新增開戶數衝62.2萬戶,理財投資熱也同步在Hahow出現,接連冒出資產配置、總經市場等課程,還因此吸引到更多新學員。
同時,據內部統計發現,45歲以上的用戶數也在近年增長到兩成左右。但要持續突破同溫層,江前緯透露,下半年Hahow 好學校將著重往手機端發展,讓學習變得更加唾手可得。
疫情成順風車》意外闖企業內訓市場 金融、營造大咖接連被收服
「過去都沒思考過進入企業內訓,但報統編的需求真的增加得太快!」Hahow好學校共同創辦人黃彥傑說,過去單純增加人力報統編,直到工讀生反應加班也做不完,實際統計才發現,超過一萬筆訂單需另輸統編,且不重複的企業竟多達6,000多家。
這促使Hahow開始從個體戶C端,思考到企業戶B端,尤其今年三、四月疫情緊張階段,幾乎每兩天就有一家企業人資來電詢問,促使企業平台Hahow for Business提前上路。
特別的是,Hahow以過去累積的知識課程,運用數據分析精選出最熱門、實用課程,像是數位行銷、數據分析、職場技能等。
同時,為滿足員工實作需求,將原本長達6~8小時的課程,拆分成10~15分鐘小單元,運用課後測驗,實際檢測員工的學習歷程。
這新穎的企業內訓模式,為何連玉山銀行、國泰金控、台新金控、中國人壽都買單?
因應疫情變化,考量避免群聚風險,確實是線上自學平台崛起的關鍵之一,但江前緯認為,Hahow for Business解決的是企業內訓以往的痛點。
提供最即時的數位技能,協助企業數位轉型,更關鍵的是,員工還拿到學習自主權。
江前緯指出,「我們能用後台數據分析觀測員工的學習成果,而且過去,都是企業認為員工該學什麼,員工反而缺乏自學熱忱。」
目前不僅金融業與Hahow for Business合作,合作對象包含精英電腦、中華航空、冠德集團、台灣米其林,累積至今已超過2萬5千名員工使用。
實際檢視與Hahow for Business合作的華航,員工總觀看時數近 4500小時,一天花費 36 小時在平台上、平均一人完成2.1 堂課,比企業主想象中更好學。
黃彥傑觀察到,疫情推高員工自學風氣,「員工很擔心自己會不會被職務調整,自主找技能,好讓自己生存下去。」
喊出明年要衝出破百家企業合作的目標,Hahow好學校在全球掀起線上學習浪潮之際,持續將學習風氣注入企業,迎接「自主學習」的新時代。
Hahow 好學校
成立:2015年
創辦人:江前緯、黃彥傑
營收規模:2019年近1.5億元
員工數:100人
亮眼成績:全站會員數33萬人;Hahow for Business 合作對象包含玉山銀行、國泰金控、台新金控、中國人壽、中華航空、冠德集團、台灣米其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