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受惠於全球大資金行情,台股出現強勁反彈,生技股更因為防疫之助獲得高評價,後來又有新藥股行情銜接;以最具代表性的上櫃生醫指數為例,3月19日低點以來,迄今最高反彈1.7倍,市值也重回兆元大關,前後只有4個月不到,展現報復性反彈之姿。
不過,這一波「報復性反彈」之後,又引發生技股暴起暴落,投資人猶起霧裡看花,不知接下來該如何應對。最新一期《財訊》雙週刊以「新藥產業大解盲」製作專題,重新檢視新藥產業的可能發展以及相關個股的投資機會。
上一次生技股市值站上兆元,是2016年初浩鼎解盲失敗之前的事,而今年7月9日高點則創下1.36兆元的新高,兩波攻兆都是靠新藥股推升,然而,對比這兩個兆元階段台股上市櫃與興櫃公司新藥研發的進度,會發現結構上有很大不同。
根據上市櫃與興櫃新藥公司的公開訊息,扣除掉一些臨床進行或公告不明確的案子,統計出2016年上半年,投資人能從交易所公告訊息掌握到的已上市新藥(無論賣到國際或台灣)有4個,懷特、寶齡、智擎與太景,但是到了4年後的今年7月,已新增中裕、順藥、藥華藥、國光生、懷特、友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