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23年的努力,6月16日台灣獲得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審查通過成為非疫區,國內相關豬隻畜牧業歡欣鼓舞,但接下來要面對的難題,仍有待時間和技術去克服。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一家是口蹄疫的受災戶,這段回憶讓他在18日的行政院院會中數度哽咽,「歹勢(泣)!當時2萬5千多戶的養豬戶⋯⋯(泣),對不起,現在剩7千多戶,有1萬8千多戶不見了,我們家就是那一戶,1千7百億元的損失,我們家就貢獻了4百到5百萬元,四百到五百萬元對一個農民來講,他可能就站不起來,農民沒有資產那只能賣地⋯⋯。」
行政院長蘇貞昌說:「當時豬隻不能養,也賣不出去,但飼料錢還是要還,甚至得賣土地償還債務,直到陳主委從美國攻讀博士回來,與妻小縮衣節食,幫忙父親還債,這是歷經兩代23年的辛苦。」
非洲豬瘟 也被阻於境外
台灣曾是全球第2大豬肉出口國,1997年口蹄疫爆發後痛失國際市場,撲殺385萬頭豬隻,終於在23年後,16日獲得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審查通過成為非疫區,與日本並列為亞洲唯二不施打疫苗的口蹄疫非疫區,由於落實嚴格邊境把關,也是亞洲唯二沒有非洲豬瘟的國家。
豬肉可以外銷了!為什麼特別值得期待?根據農委會統計,1996年,口蹄疫未爆發前豬隻在養頭數有1070萬頭,平均每兩個台灣人就養一頭豬,到去年只有551萬頭,等同直接腰斬;原有2萬5357戶養豬戶,去年只剩6759戶,少了近4分之3;1996年毛豬的產值達新台幣886億元,占當年農林漁牧總產值20%以上,是產值最高的單項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