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行永續時,會發現「永續」並非只要自己做好經濟、環境、社會面的管理就可以了,來自於供應鏈的因素也會間接地影響我們組織造成的環境與社會衝擊。舉幾個例子,環境面來說,產品製程中的碳足跡,也許有一大部分是來自我們的上游廠商或物流;社會面來看,代工廠是否有依法保障員工的權益,還是壓榨勞工的血汗工廠等等。
談到傳統的供應鏈管理,或是供應商評選時,常不脫QDCS,也就是品質、交期、成本、服務四個面向,而永續供應商管理,則是在這個基礎上,再加上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ety)、治理(Governance)ESG 三個面向的考量。
換句話說,我想要合作的供應商,不僅僅是可以提供我符合成本、價格、品質要求的產品與服務,也期望它的產品服務能夠符合我對 ESG 的期望。
推行動機
企業為什麼要做永續供應鏈管理?除了背負起企業社會責任外,從內外部也都會有一些不同的推力在促成企業將供應鏈納入永續管理的範疇中,但其實這些不同的推力都隱含著一個相同的概念 — 「風險管理」。以下列舉幾個常見的推行動機:
1.風險管理
新聞上不時可以看到,因為供應商管理發生問題,但卻追溯到組織本身的案例,例如
→廢棄物處理廠商沒有依法處理有害廢棄物,而是在某處亂倒或違法存放
→食品供應商用了過期原物料
→供應鏈員工罷工影響生產與營運
→血汗代工廠員工在衣服標籤上留下求救訊息被消費者發現
以上事件都是上游供應商沒有做好在環境保護、員工照護等等的管理,進而導致組織營運或商譽上的負面影響。
2.客戶要求
客戶的永續要求在製造業應該是常見的推力之一,尤其當客戶是歐美的品牌大廠,在歐美消費者的期望下,品牌商常會要求一階以上的供應鏈透明度,台灣的代工廠們則需要進行供應鏈管理,來協助取得供應鏈上游的訊息。而客戶之所以會有在向上游管理的期望,不外乎就是希望可以取得供應鏈的管理資訊、降低複雜供應鏈中隱藏的風險,以免影響營運或營收。
3.競爭優勢
為與競爭者的產品服務差異化,與供應商進行技術上的合作,提出更環境、社會友善的產品服務。
4.法規限制
如產業碳排上限、營運需取得的環境、勞安認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