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製造能力的服務業,經不起風雨的考驗;沒有自有油源的油公司,不可能長長久久。為此,台灣中油啟動為期40年的海外探勘計畫,足跡遍布東南亞的印尼、馬來西亞、越南及緬甸,中亞的哈薩克、中東的阿曼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凱馬、歐曼昆、夏甲三個邦,非洲的茅利塔尼亞、納米比亞、加彭、查德、肯亞、剛果、尼日,美洲哥倫比亞、厄瓜多、阿根廷、委內瑞拉、貝里斯,甚至美國、澳洲及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地,提高了台灣中油自有油源的比例。其中,由台灣中油擔任經營人的查德礦區探勘成功,目前已進入開發/生產階段。
民國100年2月8日,新春上班的第1天,國際油價持續飆漲,一口氣飆破了100美元大關,當政府在為油價持續飆漲大感苦惱之際,國營事業台灣中油公司卻送來了即時雨,宣稱在非洲查德礦區發現重大油藏,預估最高日產高品質輕質原油約9,800桶、天然氣3萬5,000立方公尺。
這個令人大感興奮的油藏發現,讓台灣中油自此展開了油氣探勘的黃金10年,如今花了10年功,終於等到了這個台灣中油經營的非洲查德礦區奧瑞油田產出第一桶油。
戰戰兢兢踏上油氣探勘路
查德對很多人來說,可能都只是個地理名詞而已,頂多從地圖知道,這個國家位於非洲中部,但很少有人知道當地天氣酷暑,平均溫度達攝氏40度,夏天氣溫甚至會飆高至攝氏50度,遠離海洋,屬沙漠氣候,醫療設備極差,隨時有染上瘧疾的風險。
即便是如此,台灣中油為了幫台灣多爭取一份油源,最後還是決定拼了!
但油氣探勘原本就是個高風險、高投資的事業,以全球油氣探勘的平均成功率來說,也僅有3成;更何況進入油田開發階段,所面臨的挑戰更多,為了提高勝率,台灣中油對油氣探勘,在執行時更是戰戰兢兢。
台灣中油副總經理方振仁一語道破為何會想投入油氣的開發箇中緣由,他指出,「石油是台灣中油專注的區塊,要安全、穩定的供應,必須要有自主的能源,但台灣可探勘的油,佔比不到1%,往海外發展有其必要性。」
查德的油田探勘最早可以溯源至民國95年,當時台灣係以海外石油及投資非洲公司名義與查德政府簽署礦區契約與聯合經營協議,取得查德3礦區BLTI、BCSII、BCOIII探勘專屬權,並由台灣中油擔任礦區經營人,查德政府則為合夥人。自95年探勘起算迄今,查德礦區發現了近3,474萬桶油藏。
查德和台灣中油雙方隨即拍板以奧瑞(Oryx)為查德油田命名,並從106年起展開為期25年的開發/生產期,包括聯外道路建設、生產基地興建、前端工程設計、開發井鑽井、油田地面處理設備及原油外輸管線興建等步驟,台灣中油都親自參與,對台灣中油來說,查德礦區的探勘等於是「從無到有」,極具經驗累積的價值。
BEOIII礦區進行三維震波測勘
踏遍全球覓盟友,共譜合作協奏曲
提到查德油氣井,就不得不提到專責投資查德油井的台灣中油公司轉投資公司OPIC(海外石油及投資公司)。1979年成立起算迄今,OPIC整整花了40年的時間,踏遍全球,足跡遍佈東南亞印尼、馬來西亞、越南及緬甸,中亞哈薩克、中東阿曼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凱馬、歐曼昆、夏甲三個邦,非洲茅利塔尼亞、納米比亞、加彭、查德、肯亞、剛果、尼日,美洲哥倫比亞、厄瓜多、阿根廷、委內瑞拉、貝里斯及美國、澳洲及巴布亞紐幾內亞。
OPIC不光透過探油取得穩定的油品來源,也經由油品股權的投資,取得豐碩的成果,以卡達燃油添加劑轉投資案為例,台灣中油在1997年出錢出力,雖然僅投入了7,600萬美元,但卻締造輝煌的成效,據估截至2019年第三季止,OPIC累計分得的股利及其他獲利高達7.1億美元,幾近是9倍的獲利,投資績效堪比股神巴菲特。
除了油源的掌控外,OPIC近年也參與澳洲依序思(Ichthys)、普陸(Prelude)等天然氣田開發生產計畫,得依持股比例,分得液化天然氣(Liquefied Natural Gas,簡稱LNG)。這2個天然氣田產出的液化天然氣(LNG)已分別於2018年11月及2019年底相繼首航運至高雄永安港。
高雄永安港液化天然氣船
分散油源,順帶分散風險
開拓油源原本就是一條不歸路,為了穩定提升油氣資源,台灣中油在立足台灣之餘,也放眼天下,除特別關注越南、緬甸、印尼及澳大利亞等具油氣探勘潛能礦區的機會外,也聚焦在非洲及加拿大等新興外海深水的探勘上。
在天然氣的佈局上,台灣中油同樣是胸有成竹,方振仁強調,現在日本是全球最大天然氣進口國,第二大是中國大陸,接下來才是韓國和印度,由於這些國家與台灣的地理位置都很近,如果可以展開區域型的合作,對彼此來說,都是一加一大於二的事。
也因為台灣中油一直恪守著「互蒙其利」的結盟原則,在「你好、我也好」的大原則下,台灣中油結盟的友邦愈來愈多,也從而讓台灣中油「台灣最大油品供應者」的寶座,得以愈坐愈安穩。
油氣探勘工程
(台灣中油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