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就是最好的設計師,也讓一澤信三郎帆布能夠順應時代變化。」高齡70歲的一澤信三郎帆布第四代一澤信三郎眼神清明、語氣堅定。
「噠噠噠—噠噠噠—」、「叩叩叩—叩叩叩—」職人們全神貫注地用裁縫機將口袋縫在帆布上,敲打扣子、丈量帆布;一針一線手工製成一個個不同造型的帆布包。這是一澤信三郎帆布的製造場景,在日本從不做公開演說的一澤信三郎於這周末受森/CASA邀請,特地從日本前來台灣分享百年老品牌的故事與堅持。
一澤信三郎帆布以棉、麻帆布製成的帆布包聞名,簡潔、樸素、耐用,在現今網路發達時代仍堅持不開分店,也不做網路通路;但卻是許多藝人、百年老店的指定品牌,像是京都百年茶罐老店開化堂。
「雖然現在許多品牌都大量生產、趕流行,但我想照自己的步調走、用雙手打造產品。而且,我認為將生產過程移至別處,會拉遠使用者與製造者的距離,只有從頭到尾自己做才能將細節傳達給客人;並傾聽他們的需求。」一澤信三郎語帶真誠。
▲一澤信三郎(中)來台演講。(圖:記者張玉鉉攝)
曾因父親遺囑風波 被迫離開家族企業
時間回到1905年,第一代社長一澤喜兵衛在鎖國結束後開啟西洋式洗衣店,並購入裁縫機,開始製作簡單的衣服與工具袋。繼第二代一澤常次郎接手後,正逢腳踏車普及,木工、藥師和其他需配送貨物的人紛紛前來訂製耐用扎實的帆布袋。同時,一開始為了讓民眾方便回來修補帆布包而將一澤帆布Logo與地址印在包包上,反而成為宣傳工具,讓一澤帆布越來越受歡迎。
二戰後第三代一澤信夫看見登山商機,開始製作後背包,在70年代甚至成為時尚象徵,一度登上雜誌版面。而現今第四代的一澤信三郎是一澤信夫的第三個兒子,畢業後先在新聞業工作10年才回到家族企業幫忙。「從小在帆布味與裁縫機聲音中長大,耳濡目染;且在外工作久了,就想回到以前生活,讓工作跟家庭都在同一個地方。此外,也很嚮往把東西從無到有製作出來的過程。」一澤信三郎回憶。
然而,接手家族企業也不如想像中的順利,一澤信三郎提到人員僱用是一大問題,當時回來僅有約16、17位職人,隨著員工年紀漸大、產品款式逐漸增加,人手吃緊。「製造業,人是最大財產,當時如何去使用人對我來說很煩惱。」此外,也曾因父親遺囑風波被迫離開家族企業,另創立信三郎帆布與信三郎布包。直到2009年終獲勝訴,重回一澤帆布執掌。
如今,一澤信三郎帆布共有約70位職人,從23歲至78歲都有。幾年前一澤信三郎的女兒也回來接班,更成為許多年輕人搶著進入的職業。布包款式從原本傳統的一澤帆布,擴及到改良款的信三郎帆布,以及較為新潮繽紛的信三郎布包,其中書法字體的「布包」一字為一澤信三郎自創。
不廢除任一包包版型 50年前包款也能做出來
一澤信三郎帆布最迷人之處在於時間的淬鍊,每個帆布包都擁有終身保固,讓其能夠陪伴顧客一輩子。一澤信三郎也提到:「我們從來不廢除任一個包包版型,所以就算現在有人拿50年前的包款來,我們也做得出來一模一樣的。」
此外,百年老招牌源源不絕的活水來自每個月的新商品開發會議,不管是做帆布包的職人,或者是店鋪銷售員都能提出想法,再經過反覆試驗,不斷產生新的設計與款式。「我們有多少種款式我數不清,但我們沒有帆布包製作流程說明書,也沒有SOP;因為一旦有了大家就會依賴它,而不動腦筋。」一澤信三郎解釋。
「現今資訊爆炸、取得訊息容易,但我覺得把東西留在原地更有意思,像是想吃台灣美食就到台灣玩、想買帆布包就到京都走一趟不是更有趣?我從沒想過要壯大店鋪或增加業績,與其說要賣多少、賺多少,還不如去珍惜手邊產業,長久做下去」一澤信三郎坦言。
享受從無到有的過程、秉持做到最好,讓一澤信三郎帆布即使沒有廣告、業務部門,仍能在時間洪流中留下。隨著高齡90多歲的機台噠噠運轉,一澤信三郎帆布將持續走出屬於自己的優雅步調;套一句一澤信三郎的話:「如果都是代工,可以到越南等地生產,業績會更好,但這樣有什麼好玩的?人生有何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