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活水,受限於創業金流的艱難,許多新創事業舉步維艱。為了協助新創圓夢,經濟部工業局積極搭建金融與新創業者的溝通橋樑,由工研院攜手臺灣中小企業銀行、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三方聯手出擊,於八月二十七日舉行首場「創新IP變資金,白手起家創業行」成功案例發表與座談會。
臺企銀董事長黃博怡、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工研院長劉文雄
過去以專利等無形資產申請融資的法律欠缺,讓許多新創業者錯失市場發展機會,經濟部工業局做為國內產業發展的政策推手,廣納各方意見,同步進行政策修訂,完善法制環境,藉以提高國內新創業者專利金流的流通性。如何讓創新專利轉換成可用資金?經濟部工業局聯結工研院、臺企銀及信保基金的專業團隊共同研擬,由工研院評估專利技術的可行性與市場價值,並且結合專業評價公司出具無形資產評價報告進行推薦,使信保基金與銀行充分了解企業擁有之專利與技術價值,進而願意提供信用擔保以及高額融資給新創公司和企業。現已有「亞拓醫療器材」、「博信生物科技」以及「瓏驊科技」三家新創公司以專利獲得二五〇〇萬元的優惠利息融資,自此創業者不但可以經由資金融資、信用擔保取得資金,就連技術專利也可以進行變現,在沒有缺錢的疑慮下,讓創業者可以全心全意的發展技術和拓展市場。
工研院長 劉文雄
無形資產活化是新創成功的碁石
推動我國無形資產評價與立法的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在見證新創融資成真之餘也強調,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重要的泉源,智慧財產都是無形的資產,要活化,就必須要有金融機構的支持,至於評價的機制建立,則期待由工研院過往豐富評價經驗,加上臺企銀與信保基金的支持,方能成為推動新創穩健發展的三股能量。
工業局副局長 楊志清
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指出,早在一九九〇年歐美國家就開始注意到無形資產的重要性,顯現在數據上, 一九九五年無形資產的佔比是六十八%,現今不但提升到八十四%,國際上主要的已開發經濟體在無形資產之投資,更是於二〇〇九年就超過有形資產。有鑒於此,去年工業局全力推動產創條例第十三條修法通過後,政府積極推動評價基準、建立評價資料庫、培訓評價人員、建立評價人員及機構登錄管理等創新機制,為臺灣建立無形資產評價及運用的完整生態體系。
立法委員 余宛如
一直在為新創立法奔走的立法委員余宛如則指出,小資研發在創業的路上碰到最大的瓶頸就是資金,尤其面對無適當環境空間及相關保人的新創人,光憑技術進行創業,門檻及發展都有相對性的風險,如今,無形資產評價之機制,直接有效的打通新創人的任督二脈,期待透過工研院、信保基金、中小企銀三方的合作,可以讓新時代的臺灣活力被世界看見。
臺企銀董事長 黃博怡
最早在國內公開倡議無形資產融資的銀行領頭羊臺企銀董事長黃博怡透露,除了已經取得新創融資的三家新創公司外,臺企銀現在手上仍有三家新創公司的專利融資案正在審核中,目前單家的融資金額仍落在五百萬元至一千萬元間,未來隨著三方合作及運作愈來愈成熟,不排除日後融資金額還會再適度放大。
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董事長 李耀魁
會計師出身、自小就被告誡不要為人做保的中小企業信保基金董事長李耀魁則表示,現在自己要代表國家不光只為一個人做保,還為所有創業心、有打拼心的創業者做保,歡迎大家多多利用信保基金,把自己的創意化成行動,做到「無中生有」(無形資產變成有形資產)。李董事長更以房地產、金塊做為比喻;信保基金的保證何其珍貴,而且信保基金已簡化申請移送信用保證程序,並提高整體申請核准效率。
工研院長 劉文雄
引進資金活力,工研院帶頭做
身為促成科技市場與資金市場連結重要推手的工研院院長劉文雄直言,臺灣資本市場和科技市場間仍存在著很大的鴻溝,尚有一段距離有待拉近。落實言之,技術的最終點就是要能進入市場,如果沒進入市場,再好的技術只能束之高閣。但要從創意變成產品,一定得要有資金輔助才行,對於資金導入產業,工研院一直很重視,下一步除考慮為企業界引進私募資金外,也會著手幫傳統產業和技術做更緊密結合,以增加其產品的附加價值,助產業轉型升級。
劉文雄強調, 有形資產是有限的,因為有形資產製造出來的產品,只能賣給一個單位;要擴大營運及販售,皆必須要增加生產線及員工,但無形資產卻不同,「專利賣給一個人和賣一千人, 都不須增加產線和員工。」對天然資源有限的臺灣來說,無形經濟更形重要,這也是為何無形經濟可望躍為未來主流的原因。工研院帶頭連結資本市場與技術市場,為產業注入新活水,助產業開拓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