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積極幫助在地產業,透過和今周刊攜手舉辦的地方創生趨勢論壇、廣邀各界菁英業師與在地創生團隊齊聚,交流在地經驗,同時也透過觀察與專業建議,幫助在地團隊找尋下一波前進的動力。
地方創生在全臺遍地開花,許多在地業者透過資源整合、相互合作,建構出豐富且多元的在地生態系,他們當前面臨的挑戰為何?如何突破?
看見花蓮在地小農的聯盟
好山好水、土地遼闊的花蓮,孕育出最好的農產品、養出健康的雞,但昂貴的運輸成本卻讓許多優質農產品無法打開西部市場。位於壽豐鄉的淺草堂,是一間從有機耕作到有機加工一條龍作業的有機農場,合作的產銷面積達七十公頃,也推出「第一個在地花蓮生產完成的有機山苦瓜茶包」,獲得市場肯定。
看好山苦瓜對健康有益,以切片烘乾製作山苦瓜,半成品有粉末、茶包,靠著領先製程讓產品聞起來香、喝起來有味道、喝完會回甘,負責人曾吉生表示:「盤點我們的營運模式,65%集中在加工代工,如何把品牌做好做大、推動產業六級化,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還有同樣在花蓮的無思農莊,農莊主人把台灣在地的白米和水果當原料,製作成深受市場歡迎的甘酒釀,還開發出各種活鹽麴、活味噌等好產品,同時以共享概念,培養「農夫×甘酒釀=手釀師」,把莊園式手釀精神帶入,一起合作創生。
樹合苑合樸農學陳孟凱
壽豐賀田企業社 (大安日照開心農場)劉述義
關注人才培力,品牌通路穩紮穩打
為了吸引青年回鄉,花蓮在地也提出「斜槓精實創業」,尋找更多願意斜槓到農村嘗試創業的年輕世代,給予專業的培訓與輔導,幫助他們落腳在地。還有「EMBA 花蓮放牧蛋小農聯盟」的模式,鼓勵更多小農一起合作生產優質營養的放牧蛋。
這些創新模式蓄勢待發,除了積極爭取資金,更積極透過品牌經營、拓展通路,未來也希望持續培育人才、投入地方創生。好食好事基金會歐陽思菊執行長肯定聯盟式的創新,但也針對風險提出建議,雖然代工看似毛利較低,但品牌的經營有許多看不見的隱形成本,風險也較大,必須更穩紮穩打走好每一步。國發會當然也看見地方的提案,未來將持續提供資源挹注。
屏東泰武有機咖啡發展館(圖片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在地咖啡產業的未來之路
台灣人愛喝咖啡,台灣本土生產的古坑咖啡,雖然質優,卻鮮少進入國人的日常生活。其實,古坑咖啡的咖啡豆品種早從日據時期就引進台灣栽種,尤其是雲林古坑的品質最好,當時也成為進獻給日本天皇的貢品,所以有「御用咖啡」的美稱。
目前,精品級的古坑咖啡除了國道休息站、機場的重要的交通據點外,近有少數通路能買到,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張垂弘董事認為,咖啡這種飲品對消費者來說相當主觀,要喜歡喝才會購買,而創造這份「消費者喜歡」是當前最重要的事。
「無論是推廣、體驗或教育,都是打開咖啡市場的重要一步。」張垂弘指出,咖啡產品高風味、高品質的追求,找到目標客戶、打開銷售通路,才能讓這在地的品牌有機會站上國際。集合眾人之力,地方創生之路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