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打破地域的藩籬,迎風翱翔天際的無人機除了傳輸影像、監控環境的功能外,現在還能配合醫療或物流需求,即時將救命的藥品與物資迅速地送到偏遠或交通中斷的山區。
今年4月,一台從阿里山衛生所出發、裝載抗蛇毒血清的無人機啟航,成功克服氣候、地形高低與海拔落差,在15分鐘內成功運送血清抵達位於一小時車程外、阿里山鄉最南端的里佳部落。
這項無人機物流測試計畫早從去年就開始進行,為偏鄉的物流配送與醫療服務寫下新頁的同時,也再次展現台灣無人機技術創新應用與影響力。
無人機技術跟隨地方創生進入農村
既是載具也是工具,近年來,無人機的應用層面廣泛,包括災難救助、海岸巡防、交通控制、環境監測、娛樂應用、農漁軍事、物流配送等,這項技術的創新連交通部也積極投入推動。
此次協助排除萬難、在阿里山運送蛇毒血清的重要技術團隊航見科技,則是以全程4G聯網的方式,對無人機採用遠端網路操控,並透過即時回傳的圖資及重要資訊,充分掌控無人機飛行。
「透過無人機技術,未來無論是偏鄉交通中斷或是山區各種緊急狀況發生,都能有更快速、更安全的遞送服務。」航見科技創辦人張東琳笑說,多年來持續投入無人機硬體與軟體技術的開發,「我們的任務是利用這項前瞻技術去創造一種更安全的選擇、無可替代的服務。」
航見科技的無人機也跟著地方創生團隊的腳步,走入臺南左鎮,在這個人口不斷流失的地區,展開各種創新的點子,例如「無人機當郵差」,一方面解決人力問題幫農民配送產品,未來有機會擴充到協助農業液肥噴灑等服務,解決農村當前的問題,為偏鄉開啟更多新的可能。
結合創客精神的創業行動
回顧創業的歷程,從小就深具創客熱情的張東琳,在大三時就以無人機為載具,運用開源軟體、結合GPS以及Google Earth等,開發出一套水質監測系統。
「無人機的時效性很高,只需要飛在水面上就可以採取樣本,資料回傳的速度快又準確,還能省下大把的人力。」他說。而且一天內可以完成數十個採樣任務,完全不必擔心環境與地形,監測速度更即時、更方便。
之後,為了更廣泛地推廣無人機技術,張東琳他也參與過許多水土保持、環境工程等專案、接受公部門相關單位委託,進行各種運用無人機協助監測、驗證的工作。
在2015年就讀研究所期間,他也創立了航見科技,陸續出版自造手冊相關書籍、舉辦無人機飛行器障礙賽等活動,結合Maker精神推廣無人機教育,讓更多人也能一圓造飛機航向天空的夢想。
從教育切入,延伸地方創生
由於國內尚缺有系統的無人機研究與學習管道,因此張東琳和團隊也投入教育相關領域,「一開始,我們是想培訓有心投入無人機領域的人才,提供大專以上程度的青年一個進修的管道。」他表示。
後來卻發現,有愈來愈多的小朋友有興趣,因此他們也順勢推出營隊與課程,嘗試從運算思維的角度切入,帶沒有專業電機背景的孩子開始探討無人機的飛控能力與相關技術。
也因為這樣的機緣,讓張東琳開始與學校單位的合作,把無人機原理與動手做帶入校園。而這場從教育推廣出發的行動,後來成為實現以科技促成地方創生與智慧城鄉發展的能量。
張東琳笑說:「我們每個月都會安排到偏鄉進行教學活動。」團隊的足跡甚至還普及到離島,和各個年齡層的無人機愛好者一起動手做。
搭載無窮的想像與希望,飛越重重山巔、克服氣候險阻,張東琳深信在當前5G應用與物聯網技術日益純熟下,無人機未來的創新服務,勢必能幫助更多身處偏鄉的人們解決在地的問題,實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想像。
張東琳以Maker精神推廣無人機教育,讓更多人也能一圓造飛機航向天空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