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保是台灣民眾健康的守護網,然而山地與交通的阻隔之下,偏鄉地區民眾儘管繳納相同的稅費,卻無法享有與都會區相同的醫療服務,在罹病率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情形下,加劇了惡性循環。位處在台中舊城區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看見了在台中山海屯地區的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問題,迄今二十多年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落實,為「無醫村」面臨困境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守護無醫村的二十年心路
談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進入偏鄉醫療的歷程,院長周德陽回憶那是在台灣省政府時期,台灣省政府衛生處(今「行政院衛生署中部辦公室」)為改善山地鄉民眾就醫問題,聯合南投縣衛生院推動「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簡稱健IDS計畫),在山地村落推行診所或是衛生所等基本醫療單位的建置。儘管如此,仍舊有人和、地利、潭南、雙龍等四個村落為無醫村,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當時希望擴大醫療服務至市區以外,於是響應計畫進入雙龍村,開始了一場守護無醫村的漫長之路。
經過二十多年的克難經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身為醫學科技的領航者,洞悉派駐人力有限以及交通距離隔閡等問題,於是積極聯合當地診所與公家醫院組成緊密的醫療網絡,並透過無遠弗屆的雲端科技,建構遠端醫療整合服務。例如,在台積電企業的協助之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為偏鄉醫療點建置「身體量測系統」以及「個案管理系統」,可以協助偏鄉居民進行健康管理。
龍日部落日托中心揭牌儀式 (圖片來源/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提供)
建構遠端醫療整合服務
另外,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醫院也活用手機APP系統「中國醫點通」,建置民眾與醫院交流的平台,使山地鄉居民可以透過系統預約掛號、即時查詢診療報告、從推播得知健康常識與醫療新知,「抽血結果不必千里迢迢回院看到報告,痛風的飲食注意只要手機一滑就出來,便捷的雲端科技確實有助減少城鄉的醫療差距。」
在上述之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身任中部醫學中心,近幾年來積極投入醫療AI(人工智慧)、細胞治療、精準治療等醫療創新科技研究,尤其是籌備兩年多的醫療AI,由醫生一筆一筆建置數以百萬計的資料庫,截至目前已完成七至八項檢測(包含糖尿病、骨質年齡等),準確率可達99%,一秒就能判定病況,大幅提升了醫療服務的品質與速度。
周德陽院長說:「AI診斷是未來趨勢,可以加速看病速度,提升門診服務品質,未來我們也希望將醫療AI建構成為雲端會診,擴大服務到較遠的地區醫院。」
偏鄉到宅診療服務(圖片來源/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提供)
重寫醫病關係的新定義
二○一四年在台積電基金會的號召之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加入成為「中部愛互聯」成員,以學校附設醫院的角色切入社會服務,與志同道合的公益團體與企業聯手,派遣專門社工長期駐村,針對獨居老人與弱勢者舉辦關懷活動。
從送醫到送餐,從診所到人家,越是深入在地,越是發現問題:獨居老人、隔代教養、缺乏教育資源等,都山地鄉長久以來的現象,「光是解決醫療,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周德陽院長決心從教育下手,發起中部愛互聯雙龍日托中心、到小學校講孝道故事、派遣醫學院學生每兩週上山為孩童課輔……等等。
從醫療本行跨足不同領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走進山地鄉的醫療之路,讓原本是無醫村的信義鄉雙龍部落翻身成為偏鄉的關懷村,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也重新定義了醫病關係,成為醫療業界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