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賣不完的麵包,最後都去哪了?從經濟學看:為什麼有些商品寧願扔掉也不打折

賣不完的麵包,最後都去哪了?從經濟學看:為什麼有些商品寧願扔掉也不打折

2019-09-06 16:19

讓你感覺很新鮮,比真的新鮮重要。

 

中國人在小學期間,都會通過《思想品德》課程,知道一個經典之梗:

 

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危機期間,農場主資本家寧可把賣不掉的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也不會免費送給窮人們喝。

 

這個被當作資本主義「不人道」的經典事件,被寫進了我們的中小學教材。而它背後的經濟學現象,很少為中小學課堂裡所瞭解——維持商品價格體系、最大程度減少損失、達成供需雙方長期平衡、企業社會責任感的氾濫等。

 

「寧願扔掉都不折價不白送」,這樣的案例在日常生活中也並不少見,主要發生在當下的中國生鮮流通和餐飲服務行業。

 

然而,當我們深入瞭解到發現,出現這種情況大部分並非是因為商品賣不動,而是因為全行業都在看齊一個有點「潔癖」的標準——食物不隔夜。

 

一、「不隔夜」的貓膩有多少?

 

不知從何時開始,「不隔夜」成為了整個生鮮和餐飲行業,都在衡量商品鮮度的核心標準。

 

「不隔夜」,以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玩家的定義,即商品上架銷售時間不超過24小時。被冠以「不隔夜」標籤的商品,通常有著常見、短保、貶值快等特性。

 

這其中,以生鮮品,尤其是蔬菜為甚。肉類、烘焙也是常見品類。

 

從盒馬日日鮮,到物美的「每日鮮」,再到生鮮傳奇,不僅是線下以生鮮售賣為核心的賣場、社區店打出「日清」招牌,這股「不隔夜」的風潮,已然吹到了線上。

 

某生鮮電商平臺打出「只賣當日鮮肉」旗號,照片提供:零售老闆內參

 

誠然,「不隔夜」的招牌打出,著實比隔壁幾天沒上新的蔬果店看起來要新鮮不少,但這簡單三個字背後的貓膩,卻少有人關心。

 

首先,怎麼才算不隔夜?

 

做過生鮮的人都知道,從種苗品質、種植方式到採摘時間、物流運輸、倉儲、包裝、理貨上架,影響鮮度的因素是多重的,絕非簡單時間二字可以涵蓋。

 

以幾天前的一則新聞為例,卡車司機劉師傅在8月10日從湖北出發,運輸一車鮮花生,途徑湖北、湖南,都走了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無需繳納過路費),但12日傍晚途徑南寧時,由於路上太熱導致水分蒸發,花生被曬乾,因此被收取1000元通行費。

 

令人啼笑皆非的新聞背後,是鮮活農產品在供應鏈流通環節的難言之苦——前期的多重因素和環節構成了生鮮品上架時的品相,單純以商品銷售週期計算不僅多此一舉,並且大部分商品的貨架壽命明顯不止一天,強制將品相尚好的生鮮品下架,只為迎合「不隔夜」,未免是一種資源浪費。

 

回到上架之前,這些只在貨架上銷售一天的生鮮品,在運輸途中過了多少天?在倉庫裡又存了多少天?應該遠不止「不隔夜」這樣簡單。

 

其次,沒賣完而受限於「不隔夜」下架的商品,最後都去了哪?

 

「不隔夜」的理想狀態,是商品日清,要做到這個程度,其一需要精準的銷量預估,其二需要門店商品維持穩定的高動銷率。

 

銷量預估方面,各家有各家的經驗,我們不多做研究。而維持穩定的高動銷率,一方面是降低庫存,另一方面則是促進銷售。

 

關於「不隔夜」商品促進銷售,最顯著的策略之一是分時折扣。以「不買隔夜肉」的錢大媽為例,門店從19點開始,每隔半小時降一折,直至免費派送,但這種打折方法也引發了關於是否影響原價商品銷售的爭論。

 

另一些商家則選擇了更直接的方式——直接下架,然而對於商品下架後的處理方式,多數商家諱莫如深。

 

例如盒馬的胡蘿蔔「標籤門」事件,「澎湃新聞」首先爆出之後,外界反應激烈,覺得你「濃眉大眼」的盒馬也在玩這些。可是,有誰仔細想過,那個其實依然新鮮的胡蘿蔔是「無辜」的?是依然能吃的合格胡蘿蔔。跟哪天被放進了包裝裡能不能賣,沒有任何關係。這種缺乏科學根據的「不隔夜潔癖」,說句難聽的話,背後的心思性質,都有點類似種族和人格歧視了。一樣的人,皮膚黑的就比白的低人一等嗎?

 

當然,這不是一兩句話能改變的。反正依然新鮮的生鮮品,現在的行業和消費觀點,不會讓其改頭換面重新上架。而且,直接下架丟棄,也不是一個換來好名聲的辦法。

 

抖音一條關於「奈雪の茶」結束營業後,將整櫃麵包直接丟棄的視頻得到了8.6萬個贊和1.8萬個評論。其中不乏「為什麼不打折、不送給需要的人」、「浪費糧食」這樣的強烈質疑聲音。

 

奈雪銷毀當日未售出麵包(圖片來源抖音@Nancy2Fish)

 

在對銷量預估有誤的情況下,一味強調自己商品新鮮「不隔夜」,餘下沒賣出的商品,棄之可惜,留下又砸招牌,可謂是燙手山芋。

 

其三,消費者真的關心「不隔夜」嗎?

 

「不隔夜」的核心是讓消費者能夠隨時享受最新鮮的商品,但這種新鮮的背後,是不再囤貨。

 

不然,不隔夜的蔬菜買回去,在冰箱裡放到打蔫,「不隔夜」還有什麼意義?

 

但在中國人的消費行為模式下,想要做到這點很難。主打不隔夜的蔬菜肉品,直接瞄準的是家庭餐飲場景,而眾所周知,中餐材料豐富,以小家庭為單位很難做到買一頓吃一頓。

 

有時候,買新鮮的,可能是為了能在自家冰箱裡多堅持幾天。

 

對於這樣的消費者來說,不隔夜的需求存在,但決計不是剛需,因為不隔夜≠一定比新發地更新鮮。

 

二、「不隔夜」的背後,是經濟學問題

 

目前看來,商品不隔夜,更多的是將鮮度量化成一個概念,招牌而已。

 

隨著越來越多的商家進入這個體系,沒有符合「不隔夜」標準的商家,總會覺得自己缺了點什麼。

 

這也是為何,線上線下的玩家都執著於擁抱「商品日清」這一標準,不管是不是真的,總要先放上去再說。而消費者對於是不是隔夜的認知,只在於那一條小小的日期標籤。

 

而不打折,不贈送,是商家們對於自己商品價格體系和品牌調性最後的堅持。打折出售的話,盒馬也可能遭遇錢大媽門店一樣,被大爺大媽攻陷的命運。

 

有很多人會想,即使不打折出售,下架的商品拿去做公益,還能樹立企業社會形象,不是很好嗎?

 

我們先不談對接公益機構,商品運輸等等的人力和物力支出一定大於直接銷毀的成本損耗,要知道,零損耗是每一個企業做不到的夢想,但做不到,不代表對門店損耗習以為常甚至視若無睹。

 

這就代表著,每一個做不隔夜商品的商家,都會通過我們上文提到的銷量預估和促進銷售等手段,逐漸逼近供銷平衡的臨界點,盡力將損耗降到最低。

 

拿著自己要盡力消滅的東西,這還怎麼做公益?以單次記損耗的銷毀,無疑是最優方案。

 

換個角度,以服裝行業為例,積壓的庫存,即使折價賣出,也要進行剪標處理,不正是為了維護品牌形象和價格體系?

 

以奢侈品Burberry為例,據報導,2017年其銷毀了價值2860萬英鎊的商品,其中不乏嶄新的服裝、首飾、香水等。

 

品牌這麼做,無非是不希望商品打折、爛大街,從而自降身價。銷毀是最簡單也是代價最小的方案。

 

實際上,儘管不隔夜目前主要作用於生鮮領域,但其意義對於烘焙這樣的現制現售商品而言,無疑更加重大。

 

區別在於,烘焙品從製成到上架銷售的環節更短,其生命週期的絕大部分都在於貨架。

 

而生鮮品銷售的生命週期,從摘下枝頭的一瞬間就開始了,到上架銷售之前的環節,基本就決定了商品鮮度。

 

此外,線上下場景中,生鮮品的鮮度憑感官就能輕易分辨,這是比日期數位更為直接,也更決定性的判斷因素。

 

毫無疑問,不隔夜這樣簡單的概念,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消費者的認可,與生鮮品供應鏈近年來不斷的效率升級密不可分。儘管現在,以銷定采、產地直發仍舊是商家追求效率最簡單的方式——這也正是社區團購能夠興起的核心所在。

 

也許不久的將來,隨著數位化供應鏈的進一步深化,生鮮平臺可以真的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不隔夜」。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零售老闆內參」(ID:lslb168),作者 孫園,今周刊經授權轉載。原標題:「不隔夜」對於生鮮和餐飲沒多大價值。

 

 

「我坦白告訴他,最多四、五年後還是要面對(洗腎),但至少這段時間不用2天挨一針,生活品質會好非常多。」董淳武解釋,一般醫師都會盡力延緩病患洗腎,只是看診時間通常很有限,結果未必盡如人意,「這個病人之前的診斷也不能說有錯,我也是有藥師、衛教師整個團隊幫忙,才能找出原因。」

 

目前,全國共有9萬多名洗腎病患,類似病例,勢必經常在台灣各個角落發生。這並不罕見的故事,卻實實在在地反映出台灣醫療當下面臨的挑戰:不是每位慢性病患都能幸運遇見有耐心的醫療團隊,接受最妥善的照護。

 

知名公衛學者艾曼紐(Ezekiel Emanuel)在今年6月出版的新書《Which Country Has the World’s Best Health Care?》(哪個國家擁有最好的醫療體系)中,雖認為台灣擁有全球「第一級」(Top tier)醫療體系,卻也點出明顯缺陷:「台灣病患與醫師的交流非常有限,因為醫師看病速度太快⋯⋯,缺乏長期連貫的照護體系。」

 

台灣醫療

慢性病排名

韓國vs.台灣

 

危機一》醫療品質堪慮 滿意度雖高  但評比輸日、韓、星

 

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017、2018年兩度發表全球醫療照護品質調查排名,在這項連續進行25年、範圍涵蓋195個國家的研究中,台灣兩年排名分居全球第45、第34,均落後日本、韓國、新加坡;與鄰國相較,台灣表現較差的項目包括慢性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等。


國民平均餘命,也常被用來評估各國醫療水準。2019年,台灣國民平均餘命80.9歲,較1995年的75歲延長5.9年。但同一段期間,韓國國民平均餘命由73.8歲延長至83歲,明顯優於台灣。


健保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我們可以發現,台灣的醫療正在逐漸走下坡。」看著這些數據,前中央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悲觀地評論。


張鴻仁的觀點,乍聽之下頗令人震驚,畢竟20多年來,台灣民眾對全民健保的滿意度穩定上升,2019年已高達89.7%,國際間更屢屢將台灣健保制度視為典範,但幾項客觀數據也不會說謊,這中間,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評估醫療品質的尺不只一把。我們必須承認,台灣醫療技術在很多領域都非常先進,但也有可以進步的地方。」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以平常心看待各類研究指標,但他更想強調的觀念是:健保雖與醫療密切相關,但並不「等於」醫療。


要理解健保與醫療關係,並釐清兩者是否同時面臨危機?必須從健保的核心價值談起。


「全民健保最重要的目的,是避免『因病而貧』。」張鴻仁指出,實施單一保險人且強制納保的全民健保,是為落實「醫療平權」,讓生於台灣的每一個人,擁有相同的就醫權利。


緊扣著「醫療平權」價值,健保制度的最上位目標,一向是促進就醫的公平性與可近性,而非提升醫療水準;但實務運作上,健保署為了讓有限資源產生最大效益,仍會運用身為「單一買家」的談判優勢,要求特約醫療機構維持、甚至提升服務品質。


「台灣民眾可以自由就醫,覺得哪一家好,就到哪裡看,所以醫院之間的競爭很激烈。但不論公、私立醫院,都是用健保規定的同一個價錢提供服務,要競爭,只能從品質下手。」李偉強認為,「健保確實提升了台灣的醫療品質,25年後回頭看,實施健保依舊是非常正確的決定。」


一項非常正確、且滿意度超高的公共政策,為什麼被曾經的主事者判定「過了黃金時代」?理由,其實也是讓健保成功的元素:控制成本。


危機二》財務缺口擴大 人口老化與慢性病  是重中之重

 

根據最新統計,健保財務收支連續3年入不敷出,安全準備金水位持續下降,預計明年底就將低於1.5個月保費支出的警戒線。衛福部長陳時中繼5月首度拋出調漲健保費率構想後,10月初又公開表示健保財務已到了臨界點,呼籲國人以「投資」角度看待健保費調漲,畢竟「沒有投資就沒有健康」。


全民健保的財務壓力,來自保費收入趕不上快速膨脹的醫療支出。人口高齡化,是醫療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

 

1996年,65歲以上老人占全民健保投保人口8.2%、花掉28.2%健保費用;到了2019年,老人已達15.1%,使用38.7%健保費,況且1996年健保支出僅2229億元,2019年已超過7千億元,絕對數字變化相當可觀。

 

人口老化,直接導致慢性病盛行率提高。2019年,慢性病醫療費用占健保總支出近3分之1,其中慢性腎臟病治療的給付金額是新台幣533億元,高居所有疾病之首。隨著人口持續老化,慢性病支出成長的趨勢難以逆轉。

 

理想狀態下,只要收入隨開銷同步增加,健保財務就能維持動態平衡,偏偏現實狀況不是這麼一回事。


「政府從民國70幾年開始規畫全民健保制度,當時是以每年6%以上的經濟成長為基礎。但這幾年平均經濟成長只有2%到3%,而且作為保費主力的中產階級薪資幾乎沒動,財務結構和30年前已經有很大差別。」首任中央健保局總經理葉金川分析健保財務缺口持續擴大的原因。


葉金川的觀點,可以藉國際比較獲得佐證。2018年,台灣的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CHE)占總體GDP(國內生產毛額)的6.1%,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會員國多數都在10%上下,日本是10.9%、韓國8.1%,台灣在先進國家當中明顯偏低。


若回溯20年,台灣1998年的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占GDP4.8%,同年日本與韓國的數字分別為6.6%與3.7%。對照2018年比率可以發現,這段期間台灣的醫療支出成長速度不但不及日本,更遭韓國超車。

 

腎臟科醫師董淳武

腎臟科醫師董淳武秉持著「能不洗腎就不洗腎」的原則,願意多花時間了解病患飲食與生活習慣,延緩腎功能惡化速度。(攝影/陳弘岱)

 

台灣人口

5大慢性病

洗腎人口

 

人口高齡化

隨著人口高齡化,與慢性病相關的急重症醫療支出,對健保造成龐大的財務壓力。(攝影/陳永錚)


危機三》醫院衝量超載 血汗醫護付出1元  只能領到8毛5

 

健保在開辦第一天就已替每項醫療服務定價,醫院依提供服務總量,定期請領費用。但「做多少領多少」的制度,可能引導醫院「衝量」,使申報金額超過健保可支配經費,健保署因此在2002年全面實施「總額預算」,無論當年全國提供多少醫療服務,醫療機構分配到的費用都不會超過總額大餅。


總額制度,是台灣比日、韓等國,更能有效控制醫療保健支出的關鍵;但在醫療需求因人口老化而激增的時代,「量入為出」的總額制,等於壓低醫療服務的單位價格。


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學中心管理者指出,官方公布的健保「點值」,近年雖然都維持在一點兌新台幣0.9元以上,但這是因為健保署各區業務組每季結算時,如果發現點值過低,會先要求服務量較大的醫療機構按比例「攤扣」(扣除)申報點數,讓點值回升,「醫護人員每做一塊錢,領到的可能只有85折,等於要做得更多,才能獲得原來收入。」他說。


「品質與成本就像翹翹板兩端,醫院必須努力維持平衡,在總額制度下必須不斷cost down、同時又想追求品質,唯一的方法是提升『經營效率』,結果就形成『血汗醫院』。」李偉強分析。


翻閱醫療機構應健保署要求公布的財報,確實能看出醫療機構的經營困境。2018年,全國19家醫學中心當中有10家的醫務本業出現赤字,其中林口長庚醫院在醫務本業上,更大虧3.9億元。


「台灣只用6.1%GDP,創造出這麼好的醫療品質,是靠醫護人員的犧牲奉獻,但社會能期待這種情況永遠存在嗎?我們能永遠要求醫護人員基於使命感,沒日沒夜付出嗎?」長庚醫院行政中心副總執行長蘇輝成質問。


在台灣,醫院並非營利事業,為何仍須考慮獲利?理由非常簡單:醫療技術的進展,來自設備更新與人員教育訓練,這些,都需要持續不斷地投資。


「醫療品質要好,一定要有先進的硬體設施。醫院買了先進的設備,也不代表醫師立刻會用,還要花錢送他們到外面上課學習,把新技術帶回來。」專業是胃腸肝膽科的李偉強舉例,他30多年前讀醫學院時,還沒有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這些檢驗科技,與他同輩的醫師都是在執業期間持續進修獲取新知。


當醫院在品質與成本的翹翹板上,朝控制成本端傾斜時,不僅難以精進技術,連既有的醫療水準都可能受損,使用價格較低的醫材,就是不容易被一般民眾發現的「節流」方式。


衛福部屏東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吳欣岱舉例,執行開心手術前,醫師會在病患的冠狀動脈注入心肌麻痺液,讓心跳暫停。為避免不慎傷害細小血管,造成主動脈剝離等嚴重後果,市面上有種質地較軟、便於醫師完成任務的拋棄式灌注管,但這項要價較高的醫材在台灣已近乎絕跡,醫院為控制成本,多改用另一種質地較硬、可重複消毒使用的產品。


「用硬的管子(手術)還是可以做,只是醫師心理壓力會變高,手術時間也會拉長。」吳欣岱說。


「因為對成本斤斤計較,有些醫院會想盡辦法讓感染科、急診科、神經內科,這類健保給付不敷成本的『賠錢科別』少做一點或是縮編,這在平常時候看不出影響,但爆發傳染病疫情或意外事件時,醫療能量恐怕不堪負荷。」一位區域醫院主管也憂心地說。


由此可見,健保開辦25年後,危機已迫在眉睫:人口老化造成健保收支失衡,健保署為維持「就醫公平性」(讓人人看得起病),只能藉總額預算壓抑醫療服務價格;但這方法長期而言,將對醫院經營、醫護人員待遇,甚至醫療品質產生負面影響,且徵兆已逐漸顯現。

 

台、韓、日、OECD醫療保健支出占GDP比率

 

長庚醫院

近年門診與住院病患人次持續上升,醫院經常出現大排長龍景象,但2018年,全國19家醫學中心逾半數醫務本業呈現虧損。/陳錚)

 

這回  民意不再順時中 健保費漲不漲? 僅3成6支持

 

陳時中顯然看見了病灶,才提出調漲健保費的處方。但下一個問題是,該怎麼調,才能解決困境?


根據衛福部2017年底發表的最新版《全民健保精算報告》評估,若想維持財務平衡,2021年費率應由現行的4.69%調為5.69%,調幅21%,但這樣調整只能維持3年,此後每3年還得再調漲13%。


精算報告可以只考慮數字,政策則須兼顧社會現實。全民健保開辦25年來,僅兩度調升費率,且調幅皆不及1個百分點,再加上目前《全民健康保險法》明定6%的費率上限,精算報告的財務平衡,實務上並不可行。


《今周刊》8月中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進行調查,也僅有36.5%受訪民眾支持調高健保費率,42.2%反對。反對者的前兩大理由是「應先解決浪費再調費率」,以及「先從醫療產業不合理的獲利下手,而不是先拿民眾開刀。」只有少數民眾同意漲保費,想「一次漲足」更是難如登天。


「費率一定要現在就漲,增加的財源可以讓健保維持3到5年,等於『買』一段時間,進行下一階段的健保規畫。」葉金川分析,光靠調漲保費不能徹底解決健保困境,因此幅度也不需太過劇烈。


前面提到,人口老化帶動的醫療需求增加與更多的慢性病患,是台灣健保與醫療的兩項重大挑戰。調漲費率,能暫時緩解健保入不敷出壓力,但更有效控制慢性病,才是從源頭減少醫療需求的方法。


董淳武與瀕臨洗腎病患的故事,正好點出健保的不足,以及可能的改革方向。


在《刺胳針》研究中,慢性腎臟病醫療照護,是台灣表現最差的一項,原因是台灣的洗腎病患比率高居全球第一。由於病患只要開始洗腎,就只能一路洗到生命終結,不僅生活品質惡劣,也無可避免將耗費可觀醫療資源。因此腎臟病照護的最重要目標,是盡可能不讓病患踏進洗腎這一步。


2018年健保署統計,一位洗腎病患每年平均醫療費用約54萬元,是全體投保民眾平均費用的20倍;以此推估,董淳武替高雄老先生爭取延後4年洗腎,約能為健保省下200萬元。

 

醫療制度危機

▲點擊圖片放大

 

解方一》改變支付制度 錢不只用在治病  更要花在預防

 

但依現行支付制度,像董淳武這樣仔細檢視藥歷,並積極尋求團隊協助的醫師,能得到的給付,就只有兩次門診「診察費」,提供專業意見的藥師更是義務幫忙。


也就是說,健保「論服務計酬」的支付制度,並不鼓勵醫護人員花較多時間找出最符合病患的治療方案,直接讓病患洗腎,在財務上反而是更「理性」的作法。


「老人和糖尿病患,是兩大高危險族群。醫療沒辦法阻止人口老化,所以控制糖尿病發生率和阻止惡化,是我們最需要做的。」董淳武分析的,雖然只是洗腎人口居高不下的原因與改善方案,但同時也是健保與醫療的改革要務。


「健保一直重視用錢能買到多少服務,而不是想著能換來多少健康。」陽明大學衛生福利所教授李玉春一針見血地分析,健保的功能不應該只是被動提供治療,更應該具備維護民眾健康的積極作用。


健保署也理解現行的支付制度不利控制慢性病,陸續開辦「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末期腎臟病前期病人照護與衛教計畫」等計畫,藉個案管理,定期追蹤病患身體狀況,延緩慢性病惡化。


以糖尿病為例,病患只要90天內經同一院所診斷為糖尿病,且就醫2次以上,就能加入由醫師、糖尿病衛教師、營養師、藥師組成的共同照護網,免費定期追蹤血糖、血脂等重要數據。共照團隊可依收案數申報給付,若新收案率與個案追蹤率高於標準,還能獲得額外獎勵;追蹤率過低則不得再參與計畫。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去年發表的研究顯示,2018年糖尿病患在血糖、血壓、血脂三項指標皆達標的比率為12.9%,較2011年大幅提升近6成,可見糖尿病共照網確實收到成效。但12.9%的達標率也顯示,共照計畫仍有精進空間,有醫師更建議將「達標率」列為指標,讓照護品質良好的團隊獲得更多獎勵。


「更全面的慢性病品質管理,是健保可以優先去做的。」葉金川指出,容易造成急重症的項目如高血壓、高膽固醇、肥胖,也應該比照糖尿病建立共照機制,藉由促進民眾健康,降低醫療負擔,「要做到這些,基層醫療要負擔更多責任。」


「健保署既然知道糖尿病是洗腎最大的來源,就一定會投入更多資源去控制這個病,包括編列經費讓醫院和基層診所聘衛教師、專案管理師,設定指標提供達標獎勵,這些都會去做。」中央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也認為,投入經費控制慢性病,符合「妥善運用健保資源」的精神,承諾近期內一定會加強執行力道。

 

健保滿意度調查

▲點擊圖片放大

 

解方二》創造維護健康推力 名醫建議:慢性病控制得宜  少收保費

 

泌尿科名醫邱文祥則強調「用制度改變行為」,例如他曾在台北市衛生局長任內推出「市民健康卡」,市民只要從事接種疫苗、接受五大癌症與三高篩檢等有益健康行為,即可累積點數兌換免費健檢。如今他更大膽建議,讓有效控制慢性病的民眾減免保費、降低有定期接受疾病篩檢民眾的部分就醫負擔,「少收點保費,換他不要洗腎花掉大筆健保資源,不是對所有人都有利嗎?」


「健保只能用在醫療,不能拿來做預防保健嗎?」李偉強分析,全民健保目前每年支出已超過7000億元,但負責慢性病防治、提高國民健康餘命的國民健康署預算卻只有20億元;既然兩者目標都是促進健康,為何不能修法,將小部分健保預算用來增加施打預防疫苗項目、倡導實證預防醫學、擴大癌症篩檢範圍,甚至加強國中小學的預防醫學教育?


李玉春也認為,健康保險只是國家整體健康政策的一環,疾病預防的重要性絕不亞於治療,例如每投入1元經費在戒菸門診,平均可以減少14到15元的醫療支出,「這才是讓健保聰明花錢。」


解方三》檢討保險給付 「急重難罕」不變  減少非必要項目

 

即使有效執行預防醫學、做到聰明花錢,人口老化拉高醫療需求的趨勢依舊無法逆轉,「保險」的涵蓋範圍,可能也得適度刪減。


「如果不大幅增加保費,健保不可能像過去一樣包山包海,什麼都保、什麼都付。」張鴻仁認為,較合理的情況是僅提供「基本」且「必要」的服務,維持醫療平權;民眾若想接受高階、先進的醫療科技,就得自掏腰包,或由商業保險支應。


李伯璋則認為,給付範圍確實有討論空間,但基於落實醫療平權的核心精神,健保對「急重難罕」患者的給付不會縮水;但部分非緊急醫療服務,如復健科療程的給付,可考慮採調高部分負擔的方式,降低不必要的需求。


除了收支以外,「保險公司」本身,也是應該改革的對象。根據健保署資料,2008年全民健保的行政費用占醫療支出已經是全球最低的1.42%,到了2018年竟僅剩0.59%,預算員額過去10年甚至呈現萎縮。李玉春直言,健保支出從2229億增加到7000億元,處理行政事務的人力編制與預算卻維持不變,很難期待健保署在妥善運用資源上有太多作為。


「(經費和員額愈來愈少)是很現實的問題,但法律不允許把健保總額撥一塊來做行政費用,健保署只能更有效率運用經費,像是用資訊系統找出不合理的申報,取代傳統人力審查。」對於健保署自身狀況,李伯璋這麼回應。


葉金川認為,結構性的財務缺口,以及未能妥善運用有限資源,是健保現階段的兩大病灶,且已對醫療產業造成衝擊;更合理的使用者付費精神,並增加醫療支付效益,則是知易行難的解方。


綜合以上觀點,除了調漲保費與部分負擔以緩解財務困境之外,調整支付制度改善慢性病照護成效、增加預防醫學預算、設計誘因鼓勵民眾維護健康,是維持健保永續的3大藥方。


「健保不是個100分的制度,但經過這麼多年,大眾還是認同它的貢獻。現在問題已經浮現,如果我們不想眼睜睜看它崩壞,慢慢變成一個零分的制度,現在就應該想辦法。」身為「第一代健保老兵」的葉金川,語氣透露出迫切與焦急。

 

健保永續經營

在開辦25周年的慶祝活動上,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中)盛讚全民健保是社會安定的基石。但若想讓健保永續經營,政府勢必得針對當前危機作出回應。(攝影/唐紹航)

 

延伸閱讀 : 前外商老董的告白;40歲以前除了銀行定存,理財幾乎是全軍覆沒...

延伸閱讀 : 你以為沒什麼,卻傷了父母的心!年邁父母最怕的5種感覺

延伸閱讀
愛馬仕包瞬間掃光、大爺大媽撕搶豬肉...拆解中國Costco爆賣的秘密
愛馬仕包瞬間掃光、大爺大媽撕搶豬肉...拆解中國Costco爆賣的秘密

2019-08-28

無印良品的中國式敗退: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無印良品的中國式敗退: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2019-06-18

偶爾辱罵一次也算職場霸凌?「2025職場霸凌專法修正條文草案」對企業人資管理有哪些影響一次看
偶爾辱罵一次也算職場霸凌?「2025職場霸凌專法修正條文草案」對企業人資管理有哪些影響一次看

2025-03-31

婚後常出差,想多陪孩子,又捨不得穩定高薪...總經理祕書怨天怨地啟示:職場不是自助餐,哪能只挑你要的?
婚後常出差,想多陪孩子,又捨不得穩定高薪...總經理祕書怨天怨地啟示:職場不是自助餐,哪能只挑你要的?

2025-02-27

想求高薪又要沒壓力?年收10億的電商女王職場翻身第一課:老闆擺爛、員工摸魚的公司不會讓你賺到錢
想求高薪又要沒壓力?年收10億的電商女王職場翻身第一課:老闆擺爛、員工摸魚的公司不會讓你賺到錢

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