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的成功與否,關係到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成長至20%的目標能否達成。然而,離岸風電究竟是什麼?為讓民眾了解離岸風電,台灣海洋重工總經理柯宗廷出版雜誌,並用臉書、Line帳號等社交媒體推播最新訊息。在大學兼課的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當大眾對這件事有正確的認知後,就能回過頭來影響政策制定。」
近來離岸風電是當紅話題。為替民眾釐清資訊,今(2019)年2月他投入自媒體教育計劃——「離岸風電·Wind TAIWAN」,從那時開始臉書和Line上線,6月第一本雜誌也正式上市。他說,自媒體的內容很聚焦,「我們鎖定單一領域,只談離岸風電。」
此構想源於「網路公民協會」,該團體每年固定的業務是協助社會局從事青少年及教師的公民培育。在過程中他們發現,無論是青少年或是教師,對於網路上流傳的訊息經常無法判斷對錯,反而成為「假消息」的傳播者,「我們想要教大家分辨消息的真偽。」
台灣海洋重工總經理柯宗廷
有鑑於此,當政府在推動離岸風電時,柯宗廷總經理認為自己有傳播真實資訊的責任。因他橫跨產官學三界,既是業者又是學者,早在29歲那年,就受到時任高雄市長的謝長廷拔擢,擔任高雄市港務局長,以及第一任海洋局局長,現任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擔任兼職助理教授。
他強調:「一個產業要發展,正確的資訊很重要,因為臺灣不正確的資訊太多,會造成公部門的決策錯誤,要投入的人也會擔心害怕。」
專訪經濟部長 了解產業發展方向
「透過採訪、邀稿、專家學者投稿、外電等方式,我們主動提供民眾最新訊息。」目前資訊發佈方式多元,除了文字也有影片,甚至派出空拍機,從空中窺見離岸風電和海洋全貌。
在6月發行的第一本雜誌內,他們專訪經濟部長沈榮津、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能源局能技組組長陳崇憲。透過訪問,讓讀者更加明瞭政府投入離岸風電的想法和決心。
沈榮津部長受訪時強調:「發展綠能不僅是環保議題,更是國安問題。」他認為,臺灣必須提早布局綠色供應鏈。其中,扶植離岸風電在地供應鏈更是首要目標。
透過採訪,民眾也能知道政府推動離岸風電的過程中,遭遇什麼樣的難題,包括航道問題、漁民的捕魚權、風電的財產權等。陳崇憲說,籌設過程很像在打怪,「因為你也不知道下一關會遇到什麼。」
出國參加展覽 客觀看待議題
對於離岸風電的資訊來源,柯宗廷總經理說:「我們的資料來源非常多!」在實務運作上,如同一家媒體,擁有自己的編輯和採訪團隊,還有外電翻譯人員,「同事們上班時會收集國內外離岸風電相關政策及產業消息,發佈在臉書及Line。
此外,為了採訪,Wind TAIWAN團隊也會出國參觀相關展覽,並進行風電展報導,「6月我們就遠赴英國參加再生能源展,去看英國離岸風電發展。」
親自赴海外,他們能將國外最新資訊及作法介紹給讀者,讓大家更明瞭離岸風電。以英國為例,他說:「一開始英國並沒有特別要求廠商要技術移轉,或是扶植產業,因此建置速度快、價格也低。」因此,目前英國是全世界建置最多離岸風電的國家,截至2016年,總裝置容量己經超過5GW。
他強調,出國參加展覽,並以媒體身份出席活動,能用更客觀的態度審視離岸風電產業,「身為媒體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可以見到我想認識的廠商,問我想問的問題。」
台灣海洋重工總經理柯宗廷
自媒體有3個目標 歡迎成為讀者
成立自媒體,柯宗廷總經理有3個目標。他表示,短期以提供正確資訊為主,讓政府制定政策、教育單位培育人才,都能掌握對的方向。
中期目標是希望人才養成後,產業可以健康發展,同時形成產業聚落,如半導體的發展模式,「我希望離岸風電也能串連上、中、下游供應鏈,帶來群聚效應,廠商彼此間既競爭又合作。」他強調:「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很重要。」
至於長期目標,他希望臺灣能成為真正的海洋國家,「臺灣一直在講我們是海洋國家,但是,一直以來對海的認識與運用是很封閉的,包括法規、人才、教育。」他說,臺南的安平港和紐約港都是在400年前開港,但400年後的安平港和紐約港,差異非常大。
他非常歡迎對離岸風電產業有興趣的民眾加入「離岸風電·Wind TAIWAN」臉書,以及Line好友,共同關心臺灣綠能產業的未來,為更潔淨環保的用電而努力。(經濟部廣告)
了解更多全民拚綠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