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上午,來自美國的麥可˙馬克斯(Michael Marks)接受《今周刊》專訪,他是美國新創獨角獸公司Katerra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也是於同日下午君悅飯店登場的「G2 and Beyond」論壇的與談人之一。受訪過程中,馬克斯不僅暢談與另外兩位主講者郭台銘、孫正義的友誼,也大方分享他對企業經營以及對台灣的看法。
問:你還記得你是怎麼認識郭台銘的嗎?
答:我已經不記得我和Terry(郭台銘)確切來說是怎麼認識的了,你知道的,產業競爭對手之間,高層們彼此互相認識其實很常見。但我比較記得的是,我們剛認識不久的時候,他帶我參觀深圳工廠的故事。
(註:馬克斯過去曾任國際EMS大廠偉創力的執行長,任內帶領偉創力於2001年攻占世界第一,並在後來於2005年被郭台銘帶領的鴻海超越。)
那個時候,我們偉創力在墨西哥有個很大的廠房,我們擁有好幾棟房、整條街、大約一萬名左右的工作人員,而鴻海當時在那邊的規模很小。我們總想著靠這個廠房就可以攻城掠地,我們的規模已經足夠了。
但這樣的念頭沒有持續多久,郭台銘邀請我來深圳參觀鴻海的工廠,他們像一整座城鎮,我們必須要乘坐高爾夫球車才能在其中穿梭,有棟建築物大概有25萬平方呎那麼大。
經過這趟參訪我才發現,我們偉創力距離所謂的「規模已經足夠」,還差了十萬八千里,我甚至還趁著郭台銘進辦公室講電話的時候,趕緊也打了通電話給我負責墨西哥營運的同事:「你得趕快規劃去買更多的地!」
我常和別人開玩笑說:「郭台銘總是形容我和偉創力是他一路以來遭遇最大的競爭對手,但我對此持保留態度,他在把我們這顆絆腳石輾過去的時候,我懷疑他真的有感受到一點點震盪嗎?」
問:郭台銘當時是怎麼投資你的公司、甚至讓軟銀集團旗下的願景基金也加入的呢?
答:從我離開偉創力之後,我和郭台銘就一直有保持互動,我們彼此都很尊重對方,他也投資一些我的事業,我做過創投也做過私募。我應該本來就認識孫正義,但是是郭台銘後來介紹願景基金給我認識的,因此才有了2018年初願景基金投資我們8.65億美金的事情。
我非常感謝郭台銘願意在2016年初投資我們那5千萬美金,如果沒有那份資金,我們應該根本沒辦法作為一間公司支撐到現在,很高興我們也很爭氣,他的投資大概成長了7到10倍有吧。
問:Katerra接下來的目標是什麼,會有IPO的打算嗎?
我們把Katerra定位為一間利用科技改變建築產業的公司,因此我們擁有非常大的潛在市場,整個建築市場都是我們可能的營收來源,所以我們並不那麼著重在營收成長上,我們比較看重損益兩平的目標,我認為這個時間點應該會落在明年。
另外,相較於一般新創越來越不喜歡IPO,我還是認為公司走到一定程度就該走向次級市場。IPO能讓公司的經營方向更符合共同目標,相較之下,在非公開發行時,很容易有各大股東之間對決策有意見、難以統整的情形。
另外,次級市場提供的流動性,也讓投資人和員工有個更好的管道作資產配置。唯一問題是,我並不想要在公司還沒獲利就進行IPO,如今美國有83%的公司掛牌時是還沒有獲利的,我並不想要成為其中之一,所以Katerra可能IPO的時間大概是後年。
我以前教史丹佛商學院的學生時,我總喜歡和他們這麼說,你只有三種方法可以獲得資金:借款、賣股、獲利,而只有第三種方法,才是可長可久的方法,不然也只是在挖東牆補西牆。
問:你怎麼看待貿易戰以及台灣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呢?
答:貿易戰是個兩邊都輸的局面,讓彼此之間的貿易關係變得太複雜。有一件事情必須要先搞清楚,大家都以為貿易戰之下,製造商因此順勢遷移就好,但這其實是沒有這麼容易的,一定會有一些帶不走的產能得留在大陸,不可能全數外移。我們應該要盡力去避免貿易戰,或者思考如何緩解、如何彼此合作。
但對台灣來說就比較不是這麼回事,台灣做為一個獨立的一方,貿易戰反而可能帶來一些機會。我40年前、1980年代就來過台灣了,長期在台灣往返,我看到了這裡的人們擁有努力的態度、良好的紀律,以及頗為先進的技術。我認為貿易戰之下,台灣反而有空間爭取更多機會,讓台灣繼續在下一個科技世代立足。台灣擁有非常獨特的機會,我也很期待未來能在台灣有更多商業合作。
(更多關於Katerra公司的專訪內容,以及Katerra與其最大投資者願景基金的互動過程,皆在1175期今周刊封面故事──「孫正義思惟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