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成長速度驚人,台灣在面臨人才外流、經濟發展減緩的困境之下,急需突破重圍、走出新路,因此,政府於2016年推出了新南向政策。有別於過去的南向政策,這次強調「以人為本、雙向交流、資源共享」,目標與新南向國家建立廣泛的交流、擴大合作,而其中培訓新南向產業人才便是一大重點。
走在正修科技大學的校園裡,不難遇見戴著頭巾、或是說著外國語言的學生,在這廣闊的校園裡,宛如一個小聯合國般,「我們正修目前大約有將近800位的外國籍學生,大部分都是來自東南亞國家,每一位學生,我們都看作是自己的孩子。」正修科技大學副校長暨國際事務處處長鄭舜仁說道。
「其實政府在20多年前,就曾經推過南向政策,當時我們也隨著政府,開始往東南亞國家耕耘。」鄭副校長表示,正修科大早在2006年成立「國際事務處」,截至目前為止,已與10個東南亞國家的學術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進行學術交流。
那麼,對於深耕新南向國家多年的正修科大來說,相隔20年的新南向政策,和過去有什麼樣的不同呢?
「過去的政策如台印計畫、台越計畫和台馬計畫等等,都是屬於零星式的;現在的新南向政策,整合各部會、集中火力一起來做,真的是我在國際事務處服務的這十幾年來,看過最完整的規畫。」鄭副校長不禁豎起大拇指稱讚道。
鄭副校長表示,目前學校的新南向課程主要分為兩部分,一個是由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主導的「補助國內公私立大學校院選送學生赴新興市場實習計畫」,提供給台灣學生赴新南向國家企業實習的機會。以正修科技大學為例,自2017年起,提供學生前往緬甸、泰國及印尼等國家企業實習,當中有不少學生在畢業後,選擇繼續留在當地工作,甚至因此幫台灣創造了更多的合作機會。
▲正修科大國企系學生於泰國「正大集團」旗下零售通路實習。 圖片來源/正修科大
鄭副校長也透露,因為看好政府的新南向政策,他自己也把就讀政治大學國貿系的女兒,自費送去泰國實習,「很多人都說我應該把女兒送到日本、送到歐美國家,但是我覺得她應該去泰國。後來我也有問我女兒的感想,她相當滿意這次的實習經驗。」鄭副校長說道。
另一個則是由教育部所主導的「新南向人才培育推動計畫」,主要是開放給新南向國家的學生來台就讀,除了一般的交換生之外,也有開設短期專班,提供給更多的外籍學生,來到台灣就學、甚至進入台灣企業實習的機會。
「相較於其他國家的外籍學生,東南亞的學生似乎特別珍惜在台灣受教育的時光。」鄭副校長更表示,開設短期專班的目的,是希望讓家中經濟較弱勢的外國籍學生能夠有機會來台就學。短期專班的課業壓力相對不大,但卻是個讓外國籍學生認識台灣、增強語文能力的好機會,因此在完成為期一年的課程之後,仍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選擇繼續升學。
「我喜歡台灣!我覺得台灣的製造業很厲害、半導體也很厲害。」來自印尼的范莫德(FARID),目前在正修科大的電子工程系攻讀碩士學位,來台灣將近1年半的他,已經可以說著相當流利的中文了,他開心地分享著來台灣的感想,「有時候我會聽不太懂上課的內容,但是老師和同學都很有耐心地解釋給我聽。我跟我在印尼的家人和朋友說,台灣的老師很專業,你可以在這裡快樂地學習。」范莫德說道。
▲范莫德(FARID)完成餐飲管理系餐飲外國青年短期技術訓練班的課程之後,選擇繼續升學,目前就讀正修科大的電子工程系。
「我認為台灣有很優秀的技職教育,因為我在印尼念技職學校的時候,老師們並沒有真正在餐廳或飯店的工作經驗,只知道理論,但台灣的老師大多都有5年左右的相關工作經歷。」來自印尼的蘇米塔(MIFTA)說道。目前在正修科大的工業工程與管理系讀研究所的她,先前曾參加餐飲管理系餐飲外國青年短期技術訓練班,因為熱愛台灣的教育方式,選擇繼續在台灣進修。
她也表示,其實在印尼念書的時候,學校也有提供許多其他國家的海外留學機會,但她卻選擇來到台灣,「在印尼,有很多來自台灣的生意,因此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蘇米塔表示,完成學業後她打算回到印尼工作,期許自己能夠成為當地企業與台灣合作的橋樑。
▲蘇米塔(MIFTA)於餐飲管理系餐飲外國青年短期技術訓練班學習中式烹飪。圖片來源/正修科大
「任何一個交換生或者國際合作,不要只談創造了多少經濟價值,而是這個人回去以後、或這個計畫執行之後,給台灣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那才是真正的價值。當這些學生沒有辦法負擔起學費時,我們幫助他們能夠順利完成學業,等他回到僑居地,他就是一個代表台灣的種子。」鄭副校長深信,東南亞國家擁有的豐富資源及人力,未來的能量不可小覷,「我們有不少的台商深耕東南亞國家多年,也面臨到轉型的困境,未來正需要這些年輕人帶領企業轉型,進化成新台商。」鄭副校長說道。
更多新南向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