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公共工程潛力」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新南向區域國家於2018、2019年的經濟成長率皆可望超過5%,預估越南高達6%、印度超過7%,比全球成長力道都來得強勁。
隨著經濟不斷增長,為了提升民眾生活品質,新南向區域各國政府紛紛加大基礎建設的規模與範圍,世界銀行(World Bank)指出包含菲、緬、越、寮等國在內,未來的基礎建設投資商機達8兆美元。
基於互惠互利原則,新南向政策除了鼓勵臺商與新南向國家往來貿易,也支持國內工程業者帶著優秀的臺灣工程經驗、技術及能力與新南向國家政府或民間企業合作推動高品質的公共工程及基礎建設,以達到擴大經貿市場及促進當地經濟成長之廣泛性效益。
協助臺商在地紮根 爭取新南向基礎建設商機
臺灣的生活便利舉世聞名,靠的是公路、大眾捷運、鐵路等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善建設,而臺灣工程業者長期投入心力興建基礎建設的過程中,亦逐步累積豐富的興建經驗及技術,例如:長隧道、大跨距橋樑、捷運、水資源開發、石化廠及電廠等。因此,新南向政策鼓勵臺灣工程業者,以新南向國家為目標市場分享臺灣基礎建設成功經驗,積極向外拓展商機。
像新加坡有捷運工程需求;馬來西亞有石化煉油、捷運、鐵路、工業區等工程需求;緬甸有電力系統、再生能源等工程需求;菲律賓則有交通、供水、供電、公路、太陽能等工程需求。臺灣工程業者挾自身的工程技術及經驗優勢,只要能夠逐步累積當地實績,取得跨國標案的機會自然不難。
然而,營建工程海外輸出較一般出口貿易更具困難度及挑戰性,除了必須具備於當地取得標案之業務能力外,也必須具備於當地興建設施之生產能力,包括長期深耕目標市場為獲取海外標案不二法門。近年來,在政府新南向政策的支援下,我國工程業者已陸續在泰國、新加坡、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及柬埔寨等國設立據點,藉由在地化經營強化與當地市場上、下游供應鏈之關係及布局,進而掌握商機,奠定拓展工程市場之基礎。
六大臺灣工程強項 組工程輸出團隊
不僅僅是協助臺灣廠商在地化,及時掌握個案採購方式、當地稅制法令等事項,我國政府透過「工程產業全球化平臺」來整合政府跨部會資源,並挑選電廠、石化廠、智慧交通ETC、都會捷運、環保及水資源等六大類臺灣工程強項,組成最具競爭力的工程輸出團隊。
從2018年實戰結果來看,已在新南向國家取得37件工程標案,總得標金額約新台幣270億元,比起2016年的239億元、2017年的252億元皆呈明顯增長,印證臺灣工程業的技術實力備受各國高度信任與正面評價。
同時,因為六大類工程在臺灣都有建立相關供應鏈,隨著國際得標案件越來越多,能夠帶動上、下游產業,創造國內就業機會並活絡經濟發展,等於藉由工程產業布局新南向夥伴國家市場,既增進跨國友誼又提升國家競爭力,可謂一舉兩得的雙贏作法!
更多新南向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