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全球產業供應鏈中,一直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為了維持競爭優勢,政府與企業始終目標一致,希望透過區域經濟整合,共享資源、人才與市場,創造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像邁入第三年的「新南向政策」,已在產業創新、醫療服務、人才交流、公共工程、農業發展等領域有所斬獲,成功與東協、南亞、紐澳等十八國建立緊密經貿夥伴關係。
近年來,國際政經局勢紛紛擾擾,尤其美中兩大經濟體陷入貿易談判僵局,導致臺商在內的全球供應鏈,開始計畫將部分生產基地移往東協與南亞。其實為了幫助臺商分散風險,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中央政府各部會、各地方政府與民間企業,二〇一六年起共同推動「新南向政策」,欲與東協、南亞及紐澳等國建立「經濟共同體」意識,因此在還看不見美中貿易緩解曙光的此刻,反而占有先機優勢!
以人為本 互惠互利
鑑於涵蓋的國家、產業層面相當廣泛,加上全球供應鏈遷移效應顯現,新南向政策推動至今雖然才三年,但已結出不少豐碩成果。包括隨著與新南向夥伴國家更新投資保障協定(BIA)以及簽署二十九項協定或備忘錄,二〇一八年臺灣與新南向國家貿易總額達一一七一億美元,較二〇一六年成長二十二%,而二〇一八年新南向國家來臺投資約三億九千萬美元,也較二〇一六年增加逾六成,穩健拉近區域共生合作關係。
訴求「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除了強化雙邊貿易與投資合作,還尋求開創互惠互利的新局面。特別是近年來東協經濟成長快速,催生出龐大基礎建設需求,擁有電廠、石化、ETC、捷運、環保及水資源等豐富工程經驗的臺商,於是陸續取得泰國太陽能電廠、菲律賓汽電共生廠、馬來西亞都會捷運顧問、越南環保資源等三十七件工程標案,成為提升區域生活品質的有力支持者,實現優勢互補的發展願景。
至於新南向政策看重的人才交流,育才與攬才雙管齊下,包括二〇一八年新南向國家學生來臺留學或研習超過五萬人,臺灣學生赴新南向國家留學或研習也有兩萬一千人,年增幅度均以二位數增長。同時,產官學共同成立的國際企業經營班和新南向產學合作專班,不僅協助雙語僑外生進入臺灣企業工作,透過Contact TAIWAN網站舉辦的國內外攬才活動,更讓臺商得以及早儲備海外人才,繼續維繫全球競爭力。
共謀願景 打造典範
除了串聯硬體製造業供應鏈之外,新南向政策一直希望兼顧夥伴國需求與臺灣軟實力,爭取各種合作機會。像農產交流部分,除了二〇一八年臺灣農產品外銷至新南向國家總金額為十四.三六億美元,較前年增加九%,二〇一八年六月還特地與印尼簽署「綜合農業示範區」行動計畫,協助灌溉面積達一百公頃,以及建置二個「蔬菜備儲基地」,作為臺灣汛期補充內需之用,成功創造互惠互利雙贏局面。
另一方面,醫衛服務與觀光交流環節,經由免簽及簽證簡化等措施,二〇一八年東協民眾來臺就醫約十五萬人次,比二〇一六年成長將近一倍,不僅有利於臺灣醫療產業發展,更能幫助觀光、旅宿、餐飲等內需型消費產業,從最新統計數據便可得知,新南向國家來臺觀光人次從二〇一六年的九十一萬,增加至二〇一八年的一四四萬,大幅成長逾六十%,實質增進彼此好感認同度,也提升臺灣在區域內的影響力。
歸功於各級政府與民間企業的齊心努力,三年來新南向政策與東協、南亞、紐澳等十八國,搭建起穩固的交流平台,適時回應亞太區域發展願景,獲得夥伴國家高度支持,展望下一個階段,新南向政策將在既有良好基礎上持續優化,以期實現臺灣下一階段的國家總目標「MIT upgrade」,並與新南向國家共創能夠面對全球化競爭的「新經濟典範」。
更多新南向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