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業去年淨值蒸發逾二七○○億元,令國人捏把冷汗。隨著市場反彈,淨值也快速回升。
但如果我們沒記取這次教訓,台灣壽險市場恐將落得三輸局面。
在台灣,有一種產業,它生意好得不得了,每年帶進來的營收,動輒以數兆元新台幣計,豐沛的現金流讓老闆數鈔票數到手軟。而且,它不必像電子產業一樣,砸大錢蓋工廠、搞研發、買昂貴設備。你一定會納悶:「天底下哪有那麼『好康ㄟ』的生意?」有的,是保險!
根據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簡稱保發中心)統計,二○一八年又是保險業、尤其是人身保險業(壽險業)的大豐收年。全年,壽險業保費收入達三兆二九六三億元,再度刷新歷史新高紀錄。儘管受到一八年第四季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影響,壽險業的稅前盈餘較一七年衰退了二七.八%,跌破千億元水準,來到八四二億元,但獲利數字依然很吸睛。
保險業是「股神」巴菲特眼中最好賺的生意之一。他老人家每年在股東會上,都會花上四至五小時,解答股東的提問,順便秀一下他的投資成績單。巴菲特每年幾乎必提的「當年勇」——一家是賣汽水的可口可樂,其次是賣糖果的喜斯,第三就是賣保單的蓋可保險公司(Geico)。投資這三家公司,讓他賺進大把的鈔票。
然而,在台灣,「保險業真好賺」的神話背後,恐怕有不少怪奇之處,值得探討。
誤區一:
帳面大賺 股東未必沾光
首先,如前所述,保險業在一八年總計賺進了八四二億元(稅前),但是股東權益卻在去年蒸發了二七三七億元。照理來講,公司賺錢,股東權益會同步增加才對,但保險公司股東權益卻「莫名其妙」地在過去一年內消失了二七三七億元,較一七年底銳減二○.一%。(編按:股東權益是公司總資產減去負債,即公司清算後,股東可以拿回來的錢。)甚至一度造成市場的恐慌,惟恐壽險公司有潛藏的財務壓力,擔心損及保戶、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