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彷似小明星的年代,鏡頭前就是秀場,但表演不論喜悲,
從風格設定到上線頻率等眉角面向,背後都有一番學問。
去年底,韓國政府針對二萬七千名國高中小學生進行理想工作調查,發現在小學生中,YouTuber已經成為排行第五的理想志願。
台灣雖沒有類似調查,但隨著網紅、直播主名氣快速竄升,在社會大眾或廣告商的眼中,不少網紅們影響力已經大過傳統媒體,YouTuber被青少年認可為正式職業,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在FB、YouTube、IG開個帳號,就可上線開直播、秀自己,但要邁向成功網紅的路,其實並不容易。《今周刊》專訪三位曾被邀請到YouTube工作坊擔任講師的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圖文不符共同創辦人張志祺、PressPlay總經理田育綾,以他們對YouTuber文化的觀察,甚至以「肉身獻祭」成為YouTuber的過程,為將來想要行走江湖的素人們,提點教戰綱要。
延伸閱讀:蔡依林、 柯P都來搶合作 獨家揭露理科太太與網紅們的身價
打造特定領域專業度
鞏固地位、讓競爭者難以仿效
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是2017年台北世大運,主導市長柯文哲與網紅合作,成功拉抬世大運人氣的幕後操盤手。林大涵認為想成為網紅,首先要做的事是:建立門檻;他解釋門檻可以是特定領域的專業度,例如阿滴透過英文專長,結合不同領域進行創作,也可以是投入資源的質量,例如「這群人TGOP」的高規格影片,或者呱吉以年長的人生歷練、堆疊出的對話氛圍。總而言之,就是透過自身優勢累積足夠的創作量,讓粉絲認定某個風格的代表人物是誰,進而讓後續競爭者難仿效。
對於年輕或資源相對少的人來說,他們不見得具備學術核定的權威,也不見得有資源籌組團隊,打造自己專屬的風格。林大涵建議,即使如此,他們還是能朝一個方向努力——找一件簡單好懂、但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