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三月一日休兵期限將至,雙方都朝最終簽訂協議的和解方向努力,
除了談判八大議題外,攸關台商利益的《外商投資法》如何制定,也是重要看點。
中美貿易談判進入最後倒數時刻,各種利多、利空的訊息交雜,在三月一日的大限之前,不斷對金融市場與所有企業經營者帶來三溫暖般、忽冷忽熱的衝擊。
美國代表團從二月十一日起前往北京進行長達五天的談判,由副貿易代表格瑞斯(Jeffrey Gerrish)起頭。三天之後,美方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和財政部部長穆欽(Steven Mnuchin)將飛到北京,再與中方首席代表、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會談。
美方派出了較上次談判兩倍的人員、一整個禮拜的時間,將是中美貿易談判最終成敗的決戰。
關鍵一:老將最後一戰
休兵「硬期限」可能變軟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今年已高齡七十一歲,二○一七年重出江湖,獲得川普總統提名擔任美國貿易代表,將中美貿易談判視為人生最後一戰。
另外,面臨美國主導的「全球5G大圍堵」的華為,在農曆年期間,獲得德國商務部與泰國政府的支持,則為華為與中國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勝利。
中美兩國劍拔弩張的氣氛正在改善中,雙方都朝向最終簽訂協議的和解方向努力。
春節長假前夕,劉鶴前往華盛頓談判,劉鶴宣讀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親筆信函,提到希望中美雙方能「各退一步」,在三月一日限期前達成協議。鷹派的《環球時報》刊出中國前任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一文指出,美方一改過去咄咄逼人的態度,「是中美經貿磋商開始以來氣氛最好的一次」。
二月五日,川普的國情咨文也傳達了正面訊息。川普說:「我很尊重習近平主席,我們正在與中國協商一項新的貿易協議。」雖然傳出三月一日前,兩人可能不會見面,一度引發道瓊指數大跌超過兩百點,不過市場隨後解讀,雙方達成協議不一定要川習會,只要兩人通電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