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多支風機貢獻丹麥用電占比超過四成,風大的日子,甚至可以達到百分之百。丹麥人預期二○三○年再生能源供應全國半數電力,丹麥能,台灣能嗎?
「小心扶好!」天朗氣清的四月,從丹麥西南方的埃斯比約(Esbjerg)港口,搭乘人員運輸船出發才十分鐘,海象完全不似離港時平靜。船頭攀過浪頭的瞬間顛得人東倒西歪。海風凍得人手臉皸裂,體感溫度幾乎是零下,手機電池不敵低溫,迅速宣告陣亡。
從埃斯比約到目的地「Horns Rev」二號風場,要開六十公里,整整可以繞台北市一圈。即使五十六公里的時速已經是兼顧乘客舒適的最佳速度,這讓人作嘔的旅程,還是有近一個小時要捱。
相較於直不起身的《今周刊》記者,丹麥能源巨頭沃旭(Ørsted)風場環安衛資深經理蓋爾(Morten Geil)大步一跨,開心宣布:「幸運的是,今天吹東風!」北海最主要的強勁西風若直衝著往東開的船,浪頭將更為急猛。一直到出發前一天,蓋爾都還在評估風向與天氣,能不能讓工作船順利抵達風場。
海上狀況變化莫測,但丹麥人的血液裡還有先祖維京人破海御風的冒險性格。一九九一年,各國電力產業還對離岸風電半信半疑的時候,丹麥人就在南部小鎮溫德比(Vindeby)離岸兩公里外,建了全球第一個離岸風場,豎起十一支風機,整整營運了二十六個年頭,直到去年才功成身退。
-
離岸風場:離岸風場為將風機設置於海上,所製造的電力稱為離岸風電。
從當年小小的離岸風場開始,到如今的「能源都市」埃斯比約,全世界談離岸風電,幾乎躲不掉丹麥二字。
北歐小國 風電技術輸出大本營
「Horns Rev」是歐洲第一個從北海取風換能的風場。工程師待在海上的工作平台短則數天,多則數星期,透過運輸船接駁工程師往來每支風機,進行定期檢修。「這裡最容易釣到鯖魚和螃蟹。」蓋爾指著堆在角落的釣竿,工作平台的水下結構匯聚了魚群,工程師閒來無事,還可以釣魚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