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特(Twitter)上的貼文僅短短280個字元,卻可能推動了阿拉伯之春革命、使某家公司股價重挫、引發權貴間的無數口水爭鬥。也可能影響到一個人申請商學院的錄取與否。
根據教育服務公司Kaplan Test Prep資料,現在全美超過三分之一的學校審查學生入學資格時,會審查申請人的社群媒體,比率高於2011年時的22%。因此心懷抱負的企管碩士(MBA)申請人要注意,網路形象可能成為你進入某間心儀學校的敲門磚,或閉門羹。
學校之所以把社群媒體上的資料列入參考,主要還是因為申請入學者眾多,要從「茫茫人海」中挑選出最優秀人才並不容易。近年美國MBA申請異常競爭激烈,英國金融時報(FT)2017年美國前十大MBA課程,在2016年收到大約5.4萬份申請資料,比2012年的4.9萬份大幅增長。
社群媒體可透露出書面申請資料中可能看不到的個人強項或特質,例如申請人是否投入志工服務,或是否具備創意思考能力,這些都對申請人取得資格有幫助。喬治亞州戈伊祖塔商學院MBA招生助理主任貝爾芙說,有時申請人不會在文章或面談中提及有實質意義的加分活動,這可是錯失取得優勢的機會。戈伊祖塔商學院招生團隊會定期審核MBA申請人的臉書及LinkedIn個人檔案。
學校也會追蹤網路上的個人檔案,來驗證申請資料的真實性。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MBA招生經理艾徹說,部分申請資料過於精美,相似度也很高,不過個人在社群媒體上的貼文通常不會經由他人之手,進行編輯或調整,反而較能展現出申請者的真實樣貌。
這時社群媒體就是一把雙面刃,Kaplan的調查指出,造訪申請人網路個人檔案的招生人員中,有一半都曾找到扣分、負面內容,案例包括對前雇主的尖酸刻薄評論、以及性別歧視言論等。
招生顧問公司North Star創辦人馬可斯說,有些內容看似無害,但是卻暗示申請人未來的課業表現可能不佳,因此可能讓學校決定不錄取這個人。她建議申請人事先上網搜尋自己的名字,並移除可能在申請過程中扣分的資訊。馬可斯說,哪些是校方不想看到的內容其實沒有統一準則,但保持保守低調無疑是明智之舉。
不過商學院的這種行為,卻也引起侵犯隱私權的質疑,而只是看到申請人在網路上分享的私生活,就拒絕其申請,或者網路上的資訊是否值得信賴,都有爭議。IMD的艾徹說,就如大多數企業招聘人員一樣,學校主要使用LinkedIn審核MBA申請人,不查看臉書或推特是因為畢竟那是私人生活;然而高達61%學校表示,他們認為社群媒體貼文內容對於錄取決定而言,是可以自由取用並加以評斷的資訊來源。
※本文由經濟日報網 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