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思考一個問題:倘若三年後中美貿易戰已經告一段落,回頭看看現在2700點的上證指數,對陸股是該站在買方?或站在賣方?
六月份,中國股市正式納入MSCI,往國際化跨進一大步,外資在五月和六月透過深滬港通管道,淨買超陸股793.43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3600億元)。
但隨著美國總統川普批准對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從7月6日起分階段加徵25%關稅後,中國股匯市卻反向下跌,其中上證指數從3100點左右最低跌到2772點,離岸人民幣則從6.4元附近一口氣貶到6.7326元,造成亞幣出現競貶現象。
金融市場動盪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多家跨國企業負責人時,揚言要「以牙還牙」。一時之間,「兩隻大熊」的爭鬥氣氛急速升溫。
加徵關稅倒數計時
中國超光速開放限制
中美貿易關係接近肉搏戰,也讓一支影片意外受到矚目:
這支影片採用世界銀行的數據,比較了1968年至2016年各國GDP(國內生產毛額)的變化,其中從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中國GDP不但超越日本,還不斷拉近與美國的距離,引發網友熱議表示:難怪川普處心積慮要打壓「中國製造2025」。
事實上,中美貿易戰演變至今,儘管雙方領導人態度仍然強勢,但已經開始出現微妙變化。
首先在中國方面,雖然習近平口頭強硬,但在7月6日加徵關稅前,連續四天密集推出開放措施。
6月28日,中國國家發改委和中國商務部發佈了《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全面解除對航運、造船行業的外商投資限制,製造業的投資限制基本上已全部取消,金融、交通運輸、能源等多個領域市場准入也大幅放寬。
6月29日,外企備案管理新規出台,簡化開辦企業可同時在線辦理商務備案和工商登記手續;6月30日,2018年版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長度比2017年版縮短一半以上,還取消了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只限於合資、合作等限制;7月1日,大幅下調汽車整車和零部件、化妝品、水產品等商品的進口關稅。
這樣的開放速度,是中共建國以來罕見情況,雖然中國官媒統一口徑解釋,大幅度開放只是落實習近平在博鰲論壇的承諾,但由於內容涉及能源、稀土、電網等敏感領域,在微博上不少網友痛批是「喪權辱國」、「門戶洞開」,但可以發現,中國對貿易戰已經逐漸讓步妥協。
至於美國方面,在企業和民眾對衝擊有了切身感受後,川普的關稅壁壘措施正式進入深水區,內部阻力一一浮現。除了哈雷機車宣布要將工廠外移外,通用汽車和德國BMW都同步警告,若真的提高汽車和零組件關稅,將減少在美國投資,並進行減薪或裁員。
另外,各個農民團體如「農民自由貿易」(Farmers for Free Trade)與美國蘋果協會(U.S.Apple Association),紛紛透過電視廣告批評川普的關稅政策,正在影響美國11月期中選舉的選民動向。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由於經通貨膨脹調整後的農場淨利將降至2002年以來最低水準,為補償農民在貿易戰受到的經濟損失,白宮考慮動用前總統羅斯福在1933年創立的商品信貸公司來補貼農民。這意味著中美貿易戰對美國的損害也開始形成。
利空終會落幕
長線投資人該面對是心理調整
在競選總統之前,川普是個房地產商、電視名人,還是位作家,他出了不少關於談判的書,例如在《大膽想、出狠招─川普點石成金的祕密》,他認為談判過程要「自己訂規則」,取得主導權。
而由川普財團執行副總裁暨資深顧問喬治‧羅斯( George H. Ross )所執筆的《向川普學談判》,則寫道他長時間觀察川普的談判,最終是要「達成新的協議」,而不是「成為破壞協議的人」。
回到文章剛開始的問題,中美貿易戰的利空終有落幕的一天,就像金融海嘯、歐債危機或日本福島核災,對長線投資者而言,重點不在利空事件,而是心理調整。
筆者認識一位中年退休的明星基金經理人,之前不論是希臘倒債危機,或證所稅復徵,他的回答總是:「很好啊,有更便宜、更高股息殖利率的股票的可以買。」對陸股而言,納入MSCI是長期發酵的因素,但很多投資人以短線思惟操作,自然討不到便宜。中美貿易戰該危機分批入市,或危機出場,答案似乎已經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