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股價大漲,為何合併案還頻傳? 透視國巨六大被動元件收購案的背後

股價大漲,為何合併案還頻傳? 透視國巨六大被動元件收購案的背後

林宏文

產業動態

今周刊攝影團隊

2018-06-20 17:16

國巨集團旗下的奇力新,今日宣布取得美桀100%股份,換股比例為一股美桀換奇力新0.503股,這是繼昨天凱美合併帛漢後,國巨集團今年來第六個合併收購案,也將國內電子產業的整併風推至最高潮。

從年初起算,國巨集團旗下的國巨、凱美及奇力新等三家公司,今年已宣布六個重大合併收購案,除了凱美是以現金投資佳邦19.6%的股權外,其他五個都是百分之百合併收購,而且,在五個收購案中,四家國內廠商都是以換股方式併購,至於唯一的外商企業普思,則是由國巨拿出現金7.4億美元收購。

 

國巨一向是企業併購的高手,2000年就收購飛利浦被動元件事業,一路展開整併成為龍頭。不過,今年被動元件供需吃緊、報價不斷調漲,所有相關族群股價都跟著飆升,按照常理來看,股價大漲,經營者的心態應該會更惜售,不會想太快賣掉公司,但為何過去台灣很少見的合併案,如今卻能三天兩頭就來一個,原因是什麼?

 

其實,若要歸納原因,第一個重點很可能就是今年景氣實在太好。過去被動元件一直不被看好,但今年產業出現十多年來最嚴重的缺貨,對於很多苦熬多年的經營者來說,好到有點無法置信,好到讓大家開始有所警覺。因此,選擇合併擴大經營規模,就成為因應未來景氣反轉等各種變數的一個好選項。

 

此外,另一個重點則是西瓜偎大邊的效應。由於國巨集團已明顯成為產業龍頭,市占不斷加速擴大,選擇加入會贏的團隊,換取未來可能更有價值的股票,應該是很多被收購企業家心中的想法。而且,雖然說大家的股票都漲,但畢竟國巨集團股價漲更多,只要大家把條件及比例算好,用股票換股票,沒有誰吃虧的問題。

 

無論如何,產業界能夠進行更多的整併收購,對行業的長期發展絕對是正面因素,台灣其他產業若有更多合併案,也更有機會步上國際舞台,與大廠一較高下。從這個觀點來看,台灣不論是太陽能、LED、面板,甚至IC設計業等,都應該學習被動元件行業,加緊整併才對。

 

不過,從這幾天被動元件的股價表現,以及目前市場上有諸多的投機交易來看,卻也有許多特殊怪異現象,可以提出來討論。

 

從股價來看,今年台股大漲,被動元件產業更是漲勢最領先的族群,不過,從上周起這個族群股價劇烈波動,尤其今天在美中貿易戰的利空影響下,許多被動元件股如國巨、華新科等,盤中都出現跌停重挫,顯示股價高檔已讓市場產生戒心。

 

此外,從實際被動元件在市場上的買賣交易來看,也有不少現象值得憂慮。根據大陸媒體的報導,如今被動元件的交易,愈來愈像過去炒作DRAM等零件的翻板。許多深圳華強北交易電子零件的盤商,先以高價取得來自台灣業者的被動元件後,之後再加碼賣出,甚至許多原本不是銷售被動元件的廠家,也都加入囤貨炒作行列,大家都想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賺一大票。在盤商炒作力道的加持下,讓市場搶不到貨的恐慌心理更加蔓延。

 

另外,目前許多零組件交易都已採用電子競標,過去被動元件是買方市場,根本乏人問津,但如今不僅用到電子競標,而且因為零件缺貨,賣方還會把最後一盤成交價遮蔽掉,讓沒有標到貨的客戶看不到最後的成交價,這種作法讓買貨的人更緊張,只能出更高價搶標,更助漲零件的飆漲。這些「創新」的小動作,都推升被動元件產業飆上最高點,也讓賣方賺得盆滿缽滿。

 

當然,被動元件報價之所以能夠一漲再漲,主因是過去單價太低,晶片電阻每千顆售價只有0.6美元,電容(MLCC)每千顆也只要1.5美元,平均一顆單價甚至比牙籤還便宜,加總所有被動元件的零件成本,占整個電子產品的物料清單(BOM) 比重甚低,幾乎都在千分之一不到,不像CPU、DRAM等記憶體,單一品項就占BOM表的一、兩成,難怪廠商即使加價也要買到,因為缺了這些零件,整片板子還是出不了貨。

 

從全球產業供需狀況來看,被動元件目前缺貨仍很嚴重,加上擴廠速度慢,缺貨問題難以解決,而且目標市場已移至汽車領域的日商,包括村田等公司從六月起又加入漲價行列,也是因為難以應付汽車電子化的強烈需求,更不可能回頭來搶消費性電子的市場,台商在這個領域已可以完全掌控,眼前也看不到對手,大可盡享漲價帶來的效益。

 

有一位股市老手就說,今年炒作被動元件股票,可以說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機會,除了有嚴重缺貨的利多環境,重點是要看那家老闆在操盤。「今天被動元件龍頭又不是鄭崇華,而是非常熟悉資金、資本運作的陳泰銘,有這位箇中高手在操盤,當然要好好把握,跟著狠狠賺一票。」股市老手的這段話,道盡了投資獲利的心法,也透露了被動元件這個行業不傳的祕密。

 

這次榮化私有化,應該回溯到一四年七月三十一日的高雄氣爆案,造成三十二人死亡、三二一人輕重傷,檢方起訴十二位關係人,時任榮化董事長的李謀偉,在一審判決被求刑四年,今年五月一審判決出爐,李謀偉當天下午立即召開記者會喊冤,他特別指出先進國家針對如此重大事件,會在司法判決前成立事故調查委員會,蒐集各種科學證據,尋找真相,不只作為司法判決依據,也避免類似事故再發生。

 

李謀偉在三十歲前就當上榮化總經理,四十八歲接下父親李昆枝的棒子,成為榮化董事長,他擁有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及哈佛MBA的高學歷,是李昆枝一手栽培的接班人,一四年高雄氣爆案對榮化及李謀偉的衝擊是十分巨大的。

 

那一年榮化因為巨額損失,出現稅前一三一.五四億元的虧損,稅後虧損也達八十三.二七億元,EPS是負九.七六元,榮化每股淨值從二十五.九三元,掉到十六.七二元,榮化的巨額虧損,除了高雄氣爆案外,還加了福聚太陽能的破產認列,這個事件對含著金湯匙長大的李謀偉衝擊十分巨大,不過他展現最大誠意,先賠付三十二位罹難者每人一二○○萬元,並且與災民溝通,博得好評。

 

不過,底子深厚的榮化,次年因為保險金賠付,一五年稅後淨利九九.七四億元,EPS高達一一.六九元,每股淨值又拉上二十八.七五元,到了一六及一七年,榮化EPS都保持在四元以上,今年首季榮化淨利九.三億元,EPS高達一.一一元,榮化帳上還有一七○.六一億元的現金及約當現金,資本額八十五.五四億的榮化,淨值高達三○五.二億元,每股淨值高達三十五.七元。

 

高雄氣爆案讓榮化股價從七十四元慘跌到十二.一五元,但這也是投資學教科書上的經典範例,氣爆案給榮化出現最好投資買進的機會,這一年來,榮化股價收在四十至五十元之間,今年上半年榮化營收二四四.九一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九.九%,在同業中表現可圈可點。

 

榮化

 

旗下卡達子公司  收購案重要目標

 

榮化的本業是聚丙烯及下游製造加工買賣業務,還有異丙醇、熱可塑性橡膠,在宣布私有化前一個交易日,七月二十日股價收盤四十七.七五元,市值是四○七.九七億元,這次KKR是以四七八億元買下榮化,回推榮化本益比只有一二.一五倍,股價淨值比也只有一.四七倍,殖利率高達五.五二%,這個購併算是非常合理。

 

榮化旗下有十家轉投資子公司,最大的是投資在卡達的控股公司LCY Middle East Corp,榮化百分之百轉投資,今年首季貢獻五.九二億元淨利,約占榮化首季淨利六二%,卡達控股公司很可能是這次KKR私有化榮化很重要的考量。

 

榮化的卡達廠過去每半年認列一次收益,從一五年第三季稅改為每季認列前一季股息,卡達擁有豐富的液化天然氣,榮化的甲醇在原料上取得很大的優勢,未來KKR重組榮化,卡達廠可扮演重要角色。另外,美國德州TPE廠也轉虧為盈,再加上銅箔基板的李長榮科技,這些轉投資事業可以給KKR整合帶來很好發揮的空間。

 

榮化有很好的資源與條件,但是高雄氣爆案讓李謀偉陷入漫長的官司訴訟,後來他乾脆辭去榮化董事長,由專業經理人擔綱,但是榮化在氣爆案中已受到創傷,再加上榮化持有六四·八七%福聚太陽能破產事件陰影,這是榮化股價及本益比長期蟄伏的很大原因,如今轉手KKR改造轉運,也許是最好的策略。

 

榮化之前的私有化,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香港台泥國際私有化,前董事長辜成允逝世後,張安平順利完成香港台泥國際私有化,香港台泥國際成為台泥百分百子公司,這個私有化在去年獲得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購併大獎,台泥、台泥國際及嘉泥都成了贏家。

 

購併

▲點圖放大

 

KKR重返台灣  要持續挖掘隱形冠軍

 

今年首季台泥國際貢獻台泥二十一.二一億元淨利,台泥因為全資擁有台泥國際,首季淨利二十九.四五億元,比去年同期的八.三二億元成長了二五三%,對台泥股價產生了很大助力,同時嘉泥也將台泥國際轉換為台泥股票,成了台泥最大股東,這場購併創造了三贏,這是私有化共創三贏最好的案例。

 

這次KKR繼七年前私有化國巨失利後重返台灣戰場,也有很重要的意義,七年前KKR結盟國巨董事長陳泰銘,雙方合組一家投資公司名為「遨睿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以每股十六.一五元,較前一日收盤價溢價一四.二%收購國巨,當時陳泰銘擁有五五%遨睿股份,KKR持有四五%,但市場反應不佳,很多人質疑國巨低價私有化損害股東權益,這個案子被金管會擋下。

 

這次KKR捲土重來,掛帥的是前開發金控總經理楊文鈞,現任KKR大中華區總裁,KKR到第一季底管理資產規模一七六○億美元,楊文鈞加入後完成亞洲三期基金,募集九十三億美元,手握銀彈,加上楊文鈞對台灣市場有相當程度的瞭解,這次挑中榮化,堪稱是最好的標的,楊文鈞說這只是開始,會在台灣挖掘價值被低估的隱形冠軍。

 

KKR

私募基金KKR時隔七年再度出手收購,掛帥的是前開發金總座楊文鈞(左)。(攝影/林韋伶)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一七年全球企業合併收購(M&A)活動已連續四年超過三兆美元,單是美國在一七年購併交易案件數量就高達一萬二四○○件,川普降稅帶來的購併活動帶給美國企業很大的購併動能,去年川普降稅,就是要號召滯留在海外二.五兆美元資金回流,預計會增加派息給股東約五○○○億美元,企業回購股票上看八○○○億美元、一.三兆美元的企業合併收購。

 

而根據VBS統計,到今年五月為止,企業回購金額比去年同期增加八三%,股息派發增加九%,企業合併收購金額成長一三○%,去年全球企業合併收購金額三.五兆美元,這其中最受矚目的是迪士尼以五二四億美元從媒體大亨梅鐸手上買下二十一世紀福斯,準備用來對抗臉書及Netflix。

 

還有美國最大藥廠連鎖店CVS Health為了對抗亞馬遜切入藥局業務,以六九○億美元收購安泰保險(Aetna),今年以來大型購併案持續進行,例如藥廠賽諾菲以一一六億美元買下美國血友病藥廠Bioverativ,百加得酒廠以一五一億美元買下墨西哥培恩龍舌蘭酒廠,企業以購併增強自身實力,我在參訪順德美的得到很大啟發。

 

大家都知道美的家電集團在最關鍵一刻,完成購併德國機器人製造廠KUKA,在中美貿易大戰開打之前,美的先以蠶食方式取得KUKA五二.八%股權,從第一大股東Voith GmbH和Friedhelm Loh手上取得半數股權,最後在德國政界反對聲浪中,拿下九四・五五%股權,併入KUKA是美的拼圖中最關鍵的一大步。

 

其實在完成KUKA合併案之前,美的在短短幾年間完成一連串海外購併,例如從日本東芝手上取得白色家電業務,併入東芝,產品設計感大為提升,同時也藉東芝品牌行銷全世界,這是美的在白色家電躍升非常關鍵的一步,同時也拿下義大利中央空調最大製造廠Clivet、美國吸塵器企業Eureka,今年二月又併入以色列運動控制商Servotronix。

 

美的完成這些拼圖,搖身變成全中國最大電器廠,這次小米在香港IPO(首次公開發行),美的悄悄買進小米股權,看起來美的對小米的IoT(物聯網)布局非常感興趣,這是企業靠一連串購併,增強企業實力的經典之作。

 

企業透過購併  邁向國際更有力

 

今年國巨股價大漲到一三一○元,市值一度到達四五○○億元以上,市值大增,給了國巨很大發揮空間,國巨及奇力新相繼併下君耀、帛漢、美磊,完成六家企業的拼圖,對整合國內被動產業產生很大推升力。

 

下一步對陳泰銘來說,如何利用市值水漲船高的機會在全世界尋找新的購併拼圖,如果能在國際大廠中找到購併的機會,這又是國巨一次大躍升的契機。

 

KKR相隔七年重返台灣,這次以榮化為試金石,可能是好的開始,這當中有很多內涵,一是台灣企業可借助國際私募集團轉換價值,這是台灣企業走上國際的一個起步。另一個含義是台灣股市站上萬點已逾一年多,此時仍有很多物美價廉標的可以挖掘,這也是台灣的機會。

延伸閱讀
不懼內線交易風波  奇力新併購再下一城
不懼內線交易風波 奇力新併購再下一城

2018-06-20

不讓國巨專美於前  興櫃還有一家小辣椒
不讓國巨專美於前 興櫃還有一家小辣椒

2018-06-14

豪砸220億  國巨收購普思的兩個策略意義
豪砸220億 國巨收購普思的兩個策略意義

2018-05-22

疫情間撿別人不飛的航線  鴨子划水把米其林搬上機  星宇轉盈上市  張國煒1700天突圍戰記
疫情間撿別人不飛的航線 鴨子划水把米其林搬上機 星宇轉盈上市 張國煒1700天突圍戰記

2024-09-25

張國煒獨得140億遺產 星宇「慶祝行情」股價大漲4.19%高呼:明天還有大事要登場
張國煒獨得140億遺產 星宇「慶祝行情」股價大漲4.19%高呼:明天還有大事要登場

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