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服務業開始用各種創新方式長驅直入,光靠擋住服貿,已阻擋不了政客口中的「中資」。
因此,核心問題是:怎麼與中國服務業大潮抗衡?
滴滴出行的強勢整合,讓台灣大車隊更積極啟動智慧升級;海底撈的肉麻式服務,讓台灣年輕人學到商學院的經典教案,這些刺激能否促成台灣服務業轉骨,更攸關產業升級的競爭力。
二○一四年「三一八學運」時,為了擋下《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服貿》),徹夜躺在立法院前面的青年們,一定沒想到,四年後的台灣會長成這樣:
在路上招來一輛普通的計程車,結果上車發現,駕駛座旁架著的手機,螢幕上的叫車軟體,是中國最大的計程車叫車服務「滴滴出行」(簡稱滴滴);
來到台北市寧夏夜市入口,最大的廣告看板,竟由全球最大的線上零售商,中國阿里巴巴集團的旗下支付工具「支付寶」包辦;
四川來的餐飲品牌「海底撈」變成台灣最熱門的火鍋店,不但尖峰時段大排長龍,還把中國「肉麻式服務」帶進台灣,一舉一動都引起大家爭相討論。
各行各業裡,我們隨處可見來自中國的品牌,把台灣服務業市場當成舞台。但在這個舞台上,你看不到任何一個中國人,他們,都在幕後。
深入海底撈員休區 北京腔師傅,教台灣員工中國式服務
當《今周刊》記者深入台北信義區「海底撈一號店」的員工休息區,操著北京腔的師傅,正在指導台灣職員,「你剛剛那種情況,應該先幫客人擦桌子,而不是先弄盤子……。」他正在透過海底撈嚴格的一對一師徒制,透過一個又一個最微小的實戰細節,教授台灣年輕人。
前進滴滴出行來台記者會 枱面上陣容,竟全是台灣八○後
當滴滴出行在台灣舉辦登台記者會,所有上場的員工,從執行長、營運長到財務人員,全都是代理商「樂迪科技」裡台灣土生土長的八○後年輕人。他們用資訊服務的手法,切入台灣高度管制的計程車運輸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