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是系統性的,是一個破壞性的經濟模式。」台糖董事長黃育徵身兼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推動循環經濟不遺餘力,言談之間不時提到台灣產業到政策,對循環經濟的想像過於局限。
他演講時,經常拿出總統蔡英文兩年前的就職演說中的一段:「我們也不能再像過去,無止境地揮霍自然資源及國民健康。所以,對各種汙染的控制,我們會嚴格把關,更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把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這段話,也是蔡英文為五加二產業政策中的循環經濟方針鋪墊。
「過去一年,我們這句話做最多只有第二段。我們看成環保議題、汙染控制。但更重要的是前面這句話:自然資源以及國民健康。」黃育徵比劃著。
他直指,原因出在最根本的產品設計出了問題,和線性經濟不同,循環經濟的點、線、面,牽涉到的不只產品本身必須拉長使用年限,取之自然並回歸自然;還包括產品材料不同生命週期在不同產業的應用,「我們過去談供應鏈,未來要談生態系。」

▲點圖放大
廢面板再利用兩招 液晶可純化、粉碎後能過濾廢水
舉例而言,光電半導體目前已經可扣連到水泥業、鋼鐵業以及化學工業,將廢溶劑、氟化鈣汙泥等廢棄物再利用成為產品,不同產業串聯成一個生態系,就是最基本的循環經濟模式。
但這些可利用的廢棄物,只是冰山一角。以面板業而言,生產過程衍生的廢棄物有地方可去,廢面板內的液晶也能純化再使用,但合成玻璃卻沒有。原因在於這種玻璃硬度及熔點高,一般可回收的硼砂玻璃六、七百度就能融化,面板玻璃熔點卻高達一千三百度。
「因為難以處理,傳統產業會把這些面板玻璃打碎當做胚土料,一公噸價格可能只有幾百元到上千元,但面板廠當初在買這些玻璃材料,是一公斤幾百元。」工研院材化所副組長洪煥毅說,這些玻璃一旦成了瑕疵品,過去幾乎只有賤賣一途。
工研院材化所將這些玻璃製成細碎的粉末,每粒粉末表面布滿奈米大小的孔洞,成了過濾重金屬廢水的材料。「攤開一克粉末的吸附面積,相當半個籃球場大小。」洪煥毅解釋,經過過濾的水可以重新使用,將重金屬從粉末中脫附、重新冶煉後,這些玻璃粉末也能再度做為過濾材料使用,能夠重複使用十至三十次。
一七年,工研院已經在彰濱園區啟動試量產工廠,將少量處理電鍍廢水。加上液晶回收技術,不僅可以處理民生丟棄的面板產品,也能處理面板廠內的瑕疵品。

▲點圖放大
拚量產規模須熬十年 丹麥科倫德堡工業區 花20年才見效
這個案子從啟動走到試量產,磨了整整五、六年,尚未走到大規模商業化,說明的不只是舊有線性經濟模式改革需要時間,也代表循環經濟是十年、二十年起跳的大格局計畫。
工研院材化所所長彭裕民指出,在循環經濟影響下,未來全球材料的供應鏈會產生轉移,因此台灣迫切需要在技術上爭取決勝時機,雖然台灣技術有實力,「但現在比較成功的幾個技術,都要熬六年到八年。」他舉國際案例為例,強調整體性的長期規畫,「像丹麥的科倫德堡工業區,花了二十年時間把廢棄物變成料源(原料的源頭)。」
過去有循環經濟概念的大小計畫不斷,但這兩年,台灣才好像開始醞釀全盤的政策系統。
工研院產經中心(IEK)在這之中擔任智庫角色,IEK主任蘇孟宗表示,相較歐陸,台灣產業多元,是循環經濟生態系建構的優勢,但現在仍在制定藍圖的研究階段,有很多問題仍待釐清。
比如產業循環生態系,得要有個媒合和交易的平台或機制,「例如一家工廠的廢水變成可用的水,誰要來買?要買多少?」他比喻,這樣的B2B平台,就像是資源再生的淘寶。而且,這樣的平台,也可能會影響目前回收業的秩序,「回收不代表真的再利用,可能就被業者拿去掩埋。」以回收業壟斷的現狀,如何擬出能兼顧各方利益的計畫及政策,也還有得琢磨。

儘管是個配角角色的緞帶,也得力拚「循環經濟」,才能在全球紡織產業中占有一席之地。
(攝影/王士豪)
中小企業大秀環保創新力 縉陽緞帶 迪士尼、瑰柏翠都是客戶
牽一髮動全身,也難怪自蔡英文喊出循環經濟已快兩年,仍看不到政策的主調。但創新自在民間,不少中小企業已嗅到國際趨勢,先一步啟動研發,並獲得佳績。
像藏身在彰濱工業區的縉陽企業,賣的是不起眼的配角──緞帶,客戶卻都是響噹噹的國際大品牌,從迪士尼(Disney)、瑰柏翠(Crabtree & Evelyn),到百貨公司的國際精品品牌,它都是供應商。
過去十多年來,蒂芙尼(Tiffany)、古馳(Gucci)等知名精品品牌,外包裝都講求循環再造的概念。屬於全球產業鏈一環的縉陽,算是被時代演進推上了浪頭。
原因就是這些大客戶看上縉陽環保研發實力。縉陽有三成產品都用回收寶特瓶紗做緞帶原料。回收寶特瓶紗與傳統紗雖然都是石油裂解衍生物聚合而成的聚酯纖維,但多了回收、清洗、再製成聚酯粒等工序,成本比傳統紗硬生生貴上一倍。
「美國精品產業、國際賣場等大家都在講recycle(回收再利用)。」五年前,開始有客戶要求縉陽董事長吳世長提供具有環保元素的緞帶,為了保住訂單,他找上有提供「寶特瓶紗」的新光紡織等廠商買原料,立刻獲得國外大廠的認同。
由於定價高,毛利比傳統紗緞帶的一五%相比,只有一○%,等於還得自行吸收一點成本。
打「環保」牌攻占國際 京冠綠豆殼製飼料、榮成回用水造紙
儘管利潤縮水了,但吳世長並不感到遺憾,在消費者意識抬頭的今天,他深信「環保產品」會是未來長遠的趨勢。這一碼(○.九一公尺)賣不到一塊錢的環保緞帶,在過去五年急速成長,營收占比從五%成長到三○%。

而另一家在屏東內埔的京冠,從東南亞收購食品加工業淘汰的綠豆殼,發酵後製成取代抗生素的動物飼料添加劑,是台灣第一家拿到機能性飼料添加劑證照的公司,成功靠著小小綠豆殼,獲得國際飼料巨頭的大筆訂單。
作為環保績優生的紙業龍頭榮成同樣在彰化二林廠,不但把製造大量沼氣、汙泥的廢紙廠,從源頭做起,用水量減至同業的三成,每一滴水都能在廠內循環利用十三次,更化沼氣為電力能源。
這些廠商,都不是為了企業社會責任而做表面工夫,而是真正看見循環經濟的商機,花了大把時間及心力耕耘,才在時勢浪頭嘗到甜美的果實。「過去十年來我談循環經濟,企業或政府最常說的是:『不可能!你做不到!』」黃育徵說,「但如果有十年、二十年的時間來落實,沒有一個人可以說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