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傳則是在台南兩百個社區建置了健康小站,並與成大、奇美等醫院合作,讓出院病患的身體狀況能被醫院即時掌握,特別是血壓的量測,讓心臟病患者不會有過去出院後,忘記定期回醫院量測血壓,導致醫師無法追蹤病情的問題出現。
除了電信業者,不同領域也開始碰觸物聯網應用。像是台北醫學大學從一一年引進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系統,「累積至今,已有五千多起開刀案例。」北醫大數據中心主任謝邦昌說,而這些收集到的數據亦可結合虛擬實境(VR)頭戴式裝置,還原立體影像,協助醫學生在不經解剖就能看到真實人體構造進行手術模擬訓練。「未來手術資料若能與健保資料庫結合,將有更多應用。」謝邦昌強調。
另外,北醫還與健康食品公司、台灣兩百多家診所合作推出「健康力App」。透過數據分析,提供如AI醫師即時分析、慢箋領藥提醒、用藥提醒、疫苗接種推播等服務。「合作的診所藥單上會印一個QR Code,用手機掃描就能出現藥單資訊,告知使用者藥品外觀、效用、副作用等。」謝邦昌說,且搭配穿戴裝置,患者縱使在家,亦可透過App即時提供患者醫療及衛教資訊,例如判斷患者是否有睡眠障礙問題。
地方地府助攻 開放物聯網實驗基地
廠商搶進物聯網領域,各地方政府也開放城市場域,作為物聯網的實驗基地。遠傳電信企業暨國際事業群副總經理郭憲誌就提到,遠傳從一五年開始與台南合作智慧城市計畫,包括在台南的四十八個抽水站加入即時影像監視,「有災情,市民都能看見即時影像。」目前遠傳也在朝抽水站遠端控制的目標前進。
而這幾年熱議的無人自動駕駛巴士,已在台北、高雄和台大引進,並進行搭載實測。無人小巴士適合用在封閉園區、固定短途路線以及城市公車路線,如今,台大校園可預約搭乘無人小巴。「下一步,我們希望能在二○二○年讓無人巴士有商業運用的場域。初步構想是例如桃園的高鐵接駁、機場航站間接駁、華航總部到機場員工接送等。」曾擔任引進無人小巴公司的喜門史塔雷克顧問、台大土木系交通組教授張學孔說。
一七年底新北市政府則是遴選出位於永和與三重的兩個社區,預備打造智慧能源社區。「新北市的能源消耗占全國的四分之一、人口則是六分之一,而且人口數與工商發展比例都在增加,因此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減少能源使用率。」經發局綠色產業科科長廖士煒說道。

▲點圖放大
社區綠能搭配能源管理,成為控制能源使用的手段之一。在新北市政府的想像裡,社區自備綠能裝置與儲能設備,透過社區能源管理操控中心,了解發電效能和用電狀況。另外兩個社區也得分別有三十戶人家自願改裝智慧電表,「因為根據國外經驗,改裝智慧電表的家戶長期下來會改變用電習慣,節省一○%的能源。我們想透過比較能蒐集資訊,了解智慧電表對行為改變的影響程度。」廖士煒說。
目前新北市政府公開徵選提案,打算以公私協力方式進行智慧能源社區的建置,獲選團隊得為社區量身打造客製化的能源管理方案。廖士煒解釋,過去廠商間的資通訊不易整合,做硬體的是一塊、做資訊的是一塊,新北市希望來投案的團隊是不同專長的廠商整合成一個隊,透過在社區試驗,一邊也讓他們找到智慧能源管理服務的商業模式。
法規受阻 智慧電表、無人車難上路
智慧能源的下一步,便是家戶內的智慧家電,但談到這裡,廖士煒面露苦笑,他解釋,由於不同家電的廠商規格都不同,即使能做到App遠距遙控開關,或是感測空間的人口密度進行自動調節,但各家電之間並未互通,無法形成橫向聯合系統。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智慧電表。沒有和台電互通的智慧電表,便不需要依照台電的通訊協定規格,因此恐也會出現不同廠商資訊不通的問題。
同樣受阻的還有無人車應用,雖然行政院科技會報已拍板,將在台南沙崙綠能科學城建置測試場地,交通部也已草擬《自動駕駛車輛測試管理條例》,但喜門史塔雷克總經理丁彥允強調,「無人車如何被定義?適用小客車或中客車?都還要被釐清。」此外,無人車的保險該怎麼推動,也是下一階段的問題。
補助專案齊發 卻只是「空包彈」
不過,地方、中央終究已經動起來,亞洲矽谷組國家隊、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一七年九月也成立「新創法規沙盒案件申請平台」,為新創產業提供法律諮詢服務,避免新科技碰上現行法令的條條規規便「此路不通」。《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也在立法院本會期最後一天拍板三讀,讓新創產業能有實驗場域;但業界更期待的,卻是政府的思惟能隨著科技演進而更新。
長期關心新創產業的立委許毓仁觀察,政府力促新創、物聯網等名詞喊得震天價響,各級政府部門也大張旗鼓地推出補助專案,結果卻是各自做了很相像的事,分散資源又沒有焦點。「好像空地上有個靶,大家都在開槍掃射,卻是空包彈,熱鬧一陣後只剩空虛。」
補助案鋪天蓋地,亞洲物聯網聯盟祕書長劉建志問得直接:「補助一旦結束,然後呢?」他說,過去政府不少補助案都是過了之後銷聲匿跡,問題就出在計畫無法有「自體運轉的營運模式」,因此少了政府銀根,就無以為繼。像是結合全台灣三十六個公民營單位,目前由交通部主導營運的七年專案「公共運輸資訊整合平台」,,「現在計畫到了第三年,我們擔心計畫結束後,平台要怎麼辦?能不能有個商業模式讓它維持下去。」張學孔憂心道。
曾協助台大無人車實測的台大機械系教授李綱,也對資源分散頗有同感,他舉例,像是經濟部下面有三大法人:工研院、資策會及車輛中心,三者都在研發自動駕駛、都在拿國家的錢,彼此競爭,且法人心態往往只著重在研發技術而非開發產品,今天做不起來,明天位子還是穩穩的,對於產品開發週期缺乏急迫性和務實感。資源配置重複與浪費的問題,確實應該修正。
「一八年起,亞洲矽谷的第二階段補助開始要求廠商要有營運能力,這可以說是一種進步吧。」劉建志笑了笑。由於目前補助對象看來也不是以鼓勵新創團隊為優先,有業者因此私下對目前亞洲矽谷徵選出的廠商表示質疑,放眼望去都是現存的大廠、業者,徵選補助能否嘉惠真正適當的團隊,並不抱期待。
透過補助推動產業前進的模式,跳脫不開的是過去「製造業」的發展思惟,「但物聯網不是一個產品,要思考的是我們想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如何透過物聯網達到,從中發展出一套服務,並透過服務賺錢。」劉建志說道。
與其撒錢補助,許毓仁認為政府更該做的是,讓台灣廠商能去打國際賽,「我們應該趕快去跟國際談通訊協定,不然廠商要怎麼走出去?」另一方面,許毓仁也強調,至關重要的是,提供新創產業實驗場域,並在新舊技術碰撞之際,為彼此協調一條出路。「因為新創產業勢必衝擊既有傳統產業。政府的關鍵角色,是同時要能拉拔數位創新產業成長,又能引導傳統產業轉型。」

全台第一輛無人巴士去年七月於台大校區開放試乘,但仍有法規問題待克服。
(圖為台灣喜門史塔雷克總經理丁彥允)(攝影/唐紹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