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上路迄今,每日已有逾五千人次仰賴高鐵通勤,而且經過改革,財務體質顯著好轉。
但減資帶來的高獲利並非常態,投資人應更關注未來營運情況。
這十年來,高鐵對台灣最大的改變,是讓國內出現一群每天南北來回的「通勤族」。根據調查,高鐵通勤旅客占比約三.四%,以去年前十一月、平均每日運量十五.九萬人計算,一天至少有五千人次透過高鐵通勤,顯示高鐵擔當的角色越來越吃重。
去年十月十八日,高鐵股票上市前夕,前中鋼董事長江耀宗走馬上任,接任新董座,外界普遍認為,曾任台北捷運木柵線體檢委員、北市捷運局長、高捷公司董事長、機場捷運監督調查委員會召集人的他,嫺熟軌道運輸產業及政策的資歷,是最適任人選。
江耀宗自身也樂觀期待, 希望落實營收管理,以提升座位利用率及產值。他坦言,目前高鐵營收高度集中在旅客運輸,因此把本業做好、持續帶動運輸量成長,仍是優先要務。此外,他有意推動會員制,根據旅客的數據分析,發展「大數據經濟」,也就是針對不同目的,發展分眾促銷。
關鍵一:業績有天花板 基金機制平衡各年度獲利
正因為高鐵氣象煥然一新,股票掛牌上市僅約三個月,散戶持有的數量明顯增多。集保數據顯示,持有高鐵股票五張以下的股東,比掛牌之前足足增加近二萬戶,顯示許多散戶看好,高鐵具獨家經營、業務穩健的特質,希望透過長期持有,共享獲利成果及配息。
如今的高鐵,為何能展現與以往截然不同的體質?回顧先前,為避免落入公司破產、政府買回的最壞局面,在兼顧全民與股東利益下,政府主導推出財務改善方案,內容包括收回特別股,歸還站區用地,普通股減資六成,辦理私募,以及最重要的——延長特許經營期限為七十年。
經過這番調整,高鐵果然有了新風貌。公司一五年稅後 EPS(每股純 益)七.一九元、 配息○.六五元,如此高的獲利,可說全拜減資所賜;不過別忘了,在財改案規範下,公司獲利不再有「爆發力」可期,且伴隨股價上揚,高殖利率的表現,短期內恐未必能重演, 也是投資人須認清的現實。
舉例來說,高鐵一五年營收五一九億元,其中含有政府返還的「優待票短收差額」一二一億元的挹注,未來將不會再有這筆一次性收入。由於一六年配息時,高鐵股價約十六元,換算成現金殖利率約為四%,但是掛牌上市後,高鐵股價都在十八元以上,若價位不跌,恐怕現金股息殖利率就會縮水。
此外,財務改善方案規定,高鐵自一六年起設立「平穩機制」,並以「先平穩,後發股利」為原則,當年度稅後淨利超過四十億、未滿四十五億時,將提撥超過部分的五成,進入平穩基金專戶;超過四十五億元,則提撥超過部分的七成。例如當年稅後淨利為四十四億元,則高鐵公司必須先提撥二億元至專戶,剩餘的四十二億,才依照「不低於可分配盈餘六成」的原則,決定股息多寡。平穩基金專戶就像水庫、平衡各年度獲利,避免出現暴利。
關鍵二:負債比仍達87% 每年利息就占營收兩成
除了未必能高配息,高鐵如何減輕財務負擔,也一直是市場注目焦點。例如財報顯示,去年前三季高鐵利息費用六十三.六億元、占營收二成,而且長期借款仍達三二一八億元,因此負債比高達八七%。
高鐵公司指出,公司自有資金逐漸充裕,除了依約到期還款,一六年也提前償還聯貸案本金二一○億元,未來不排除再提前清償本金。另一方面,公司考慮以發債等途徑籌資,以降低利息支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高鐵每日有八千六百餘人次,係以原價五折的敬老票搭乘高鐵,占總運量五.六%; 隨著社會逐漸高齡化,敬老票族群勢必越來越多,但當搭商務艙亦可享受半價優待,將導致公司應有的營收日益受侵蝕。高鐵已成為全民投資,更是不可少的交通建設,這個漏洞應盡速加以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