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數年光陰,風華不在斗六鐵道倉庫,經過繪者巧手點亮它生命另一路程,換上新衣它將傳承雲林在地文化之美,將它們的故事繼續傳承下去。
文/吳淑華 圖/子宇影像工作室、他里霧文化園區
回顧斗南火車站的歷史,曾經它是雲林縣各鄉鎮中,唯一擁有齊全的鐵公路運輸系統的鄉鎮,尤其是早期附近鄉鎮的農產品,都必須集中運到斗南火車站,再配送到全臺各地;除了扮演火車站的角色,更是日本人在臺灣建造的最後一座車站,於民國34年3月改建完成後,在當時即是雲林縣內最新穎、最現代化的車站。
物換星移,斗南鐵道倉庫因交通重心移轉,早已閒置多年,由4、5號倉庫改建的雲林環境教育館,以活化老舊空間為理念,為斗南鎮開創出新的優質公共空間。集結了當地的環境保育、文化及美學等三環重要元素,更以兒童為主要對象,打造完整而豐富的教育學習與遊憩空間,同時也能符合社會團體、社區企業、組織機關等不同需求,形成綠色體驗學習型場域的重要所在。
亮眼壁畫來自張真輔的彩筆
其中他里霧繪本館的彩繪更是吸引許多遊客眼光,其幕後推手就是來自雲林土庫鄉藝術家張真輔,他巧妙運用手中畫筆讓繪本館揮別斑駁牆面,並且更貼近人心;張真輔96年回到故鄉,原本只想稍做喘息後繼續向前衝,但就在他周遊列國後,先是參與了崙內的社區營造,讓冰冷的牆面變成瑰麗溫暖的圖畫,人們也開始駐足欣賞這片美麗的景致。
漸漸地,他開始忙碌於繪畫方圓之中,直到99年縣府邀請參與他里霧文化園區彩繪,張真輔開始有了新的希望─為舊倉庫翻轉出新風貌;「第一次踏入斗南車站舊倉庫,得先經過一堆雜草,眼見屋頂殘破,牆面斑駁」,張真輔憶及當時還是廢墟的改造預定地,他不諱言的表示,以前還真不知道有這個地方。
半年後,他開始邊做彩繪工作,邊配合舊倉庫的整砌工程,這是他初次嘗試那麼大型的創作,還要繪製兩面牆面主題,分別是童書故事及斗南在地特產的發想,前者對張真輔來說難度不高,「只是當時沒考量到設計師規劃的動線及設計,一股腦兒的畫下去後,才發現原來有個櫃子要放在這裡,畫作無法完整呈現,於是乎只好重畫」,張真輔苦笑著說。但真正難題這時才剛到來,雖然身為雲林人,卻未曾認真關注家鄉有什麼特產,然而換個方向想,這未嘗也不是一個認識家鄉機會,透過一連串田野調查再融會貫通,張真輔用畫筆繪出他對家鄉的愛。
雨後彩虹另一個塗染人生
「不過在繪製過程中,印象深刻之處還不只這些,而是在既沒有門也沒窗等遮蔽物下要完成,遇到寒流來襲,邊打哆嗦邊咬牙完成,曾經下雨天,雨水滴下來,只好用紙皮來固定。」難忘的回憶,至今都完成4年了,對張真輔來說,仍然記憶猶新。也因為這次的壁畫,開啟了他為家鄉塗染的人生;雖然現在的他仍然會出國充電尋找靈感,但他已不再離開雲林,要留下來為這塊他出生的地方盡一分心力,目前他除了授課外,更幫不少國小做壁畫繪製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