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創產業愈來愈熱鬧,貫通電影製作、發行、通路的「華聯國際」,十二月十一日正式登錄興櫃,成為台灣首家影視整合公司,主導營運的廖偉銘更宣示要當「台版華誼兄弟」。
其中,華聯國際更是動作頻頻,今年三月才正式成立,迄年底就已發行六部電影,累計衝出一億多元的票房。
三十六歲的廖偉銘直言:「我要拍電影、搞發行,還要進入資本市場,讓電影制度化!」以中國的華誼兄弟為目標,他企圖讓華聯成為台灣的「華誼兄弟」。
華誼兄弟是中國首家上市娛樂公司,旗下囊括了電影、電視、唱片、經紀、影院等多項事業,許多票房大片皆由其出品,從拍片到通路一手包辦,更立下娛樂圈管理創舉,讓導演馮小剛、明星黃曉明等入股,創造了「明星股東」一詞。在華聯國際的興櫃營運發表會上,廖偉銘也不諱言,未來將循「明星股東」的路子。
整合上中下游 國賓、大魯閣加入轉型
整合上中下游 國賓、大魯閣加入轉型
○七年以前,廖家握有全台十四家影城經營權(目前為六家秀泰影城,是台灣第三大電影通路),通路生意做久了,自然就想往上垂直整合。廖偉銘其實早有意跨入電影製作與發行,他感嘆道:「泰國、韓國的本土電影與外國電影放映比例是一比一,泰國連人妖系列都能大賣,我也不甘心只放好萊塢片,其實台灣民眾很愛進戲院看電影,但國片卻沒有跟上來。」
儘管廖偉銘想要奮力一搏,但投資電影賠過大錢的父親卻不看好,廖治德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你要害一個人,就叫他開餐廳或拍電影。」直到近幾年國片聲勢鵲起,政府也力推文創產業,時機才成熟。
一三年,廖偉銘找來國賓影城與大魯閣合作,想集合大家的力量,一舉跨入製片、發行、經紀領域,他說,「大家都想轉型,我們開一次會就搞定了,張董(國賓影城董事長張中周)、謝董(大魯閣董事長謝國棟)說OK,我爸也就同意了。」
大魯閣副總經理許俊麒表示,在廖、張、謝三家說好後,今年三月就將原大魯閣轉投資的華聯國際轉型成電影業務,營運全交由廖偉銘負責,並擔任總經理職務,大魯閣僅扮演股東角色。
故此,雖然華聯去年仍有獲利一七五九萬元,但今年轉型後,投入大量行銷、訓練、製作費用,上半年淨損一一三五萬元,全年估計也是虧損狀態。
展望未來,廖偉銘顯得信心十足。他說,華聯在八月才開始發行影片,短短四個月累積票房已破億元,接著有金凱瑞的《阿呆與阿瓜》、豬哥亮的《大囍臨門》加持,一五年第一季就可望累積三億元票房,加上自製電影陸續上映,預計華聯明年就能由虧轉盈。
回歸電影製作 葉如芬、陳玉珊也相挺
回歸電影製作 葉如芬、陳玉珊也相挺
李烈也十分看好華聯這匹黑馬,她認為,能將上游製作、中游發行、下游通路(戲院)整合起來,將是華聯最大的優勢,國內目前沒有其他電影公司有此野心。
由於代理電影發行利潤穩定,華聯將其當作搶占灘頭堡的先行軍,但要做真正的電影文創產業,還是得回歸電影製作,廖偉銘說:「台灣觀眾很習慣聽到導演或製片為了拍電影,抵掉一棟房子、窮到沒錢吃飯的故事,但我想台灣應該走出悲情路線,搞藝術也可以有產值。我要華聯當領頭羊,用企業管理制度化,讓所有的錢都能有效運用,人才也能有所發揮。」
去年才拿到金馬獎「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的資深製片葉如芬,也因此被廖偉銘說服,只考慮了一個晚上,便答應擔任華聯的製作總監,她說:「過去獨立製片大多是單打獨鬥,即使手上有很好的案子,也得找資金;拍了好片,還得找發行公司行銷,接著找戲院安排上片,這漫長的過程很辛苦,所以能有一間整合上中下游的公司,對電影人來說是很開心的事。」
葉如芬認為,華聯提供的是開放式的產業平台,好的導演、製片或是劇本都可以來談合作,華聯能出資也能參與製作,特別是在發行行銷與上映戲院部分,能給予創作者完整的安排,「這才能真正解決台灣電影創作人才在實際產業面遇到的問題。」
華聯一年將製作三到六部電影、發行十至十二部影片,十二月下旬,由偶像劇教母陳玉珊執導的《我的少女時代》電影即將開拍,年度計畫都已箭在弦上,只待好戲上場!
華聯國際
成立時間:2014年轉型電影公司
負責人:總經理廖偉銘
資本額:2.1億元
主要業務:電影製作、電影發行、藝人經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