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謊言、漠視不管,是害慘鮑魚養殖戶、赴中國打拚台灣農民的主因,唯有積極開放市場,帶著技術、品種征戰全球,才能建立台灣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尋求解方 提高關稅、查回流傾銷、打團體戰
尋求解方 提高關稅、查回流傾銷、打團體戰
第一,別讓貢寮台灣鮑哭泣。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說,如果政府能夠真正意識到中國補貼出口的廉價鮑魚,對於貢寮養殖戶造成巨大的衝擊,應該展開調查,是否真的有傾銷行為,即使調查結果還需要時間,現階段就可以用國內生產補貼或直接加課中國鮑魚進口的關稅,來加以因應。
「我們不反ECFA〈兩岸經濟協議〉、不反自由貿易,只要公平競爭!」新北市貢寮區漁會常務監事吳文益說,過去貢寮鮑魚也曾經大量外銷中國,因此貢寮人追求的是公平競爭。政府應該比照中國出口退稅幅度,對等提高關稅,並調查中國鮑魚出口台灣又轉出口日本的「洗鮑魚」情況。
第二,別怕神農獎得主去中國。陳吉仲表示,只要這些神農獎得主不要將政府資源投入而移轉相關技術帶到中國,是不用去特別管理,但要認清的是,這些到中國發展的神農獎得主,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廠商,已非傳統農民。廠商本來就是追求利潤極大化,因此要注意,這些﹁神農﹂是否利用台灣的技術,將所生產的產品回流或輸出海外(如日本)市場,來打擊台灣農產品。
第三,別讓台灣農民在中國單打獨鬥。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田君美長期針對中國的台灣農民創業園深入研究,她提出建議,台灣農民不宜單打獨鬥在中國投資農業,且農委會應定期召開台商會議,掌握農漁業最新資訊,在莆田仙遊縣的台灣農民創業園就是鮮明的例子。台灣個別農民的資金不如中國本地企業,因此經常發生財力不足、規模不夠大,無法與中國大型量販商場對等合作的情形,甚至台灣農民之間缺乏整合,容易淪為台灣人打台灣人的局面。
因此,現階段政府應該用正面積極的態度,而非漠視不管。田君美建議,政府應該透過各種管道,協助農民到中國集體投資生產,甚至所需要的生產技術與資金,政府應予以輔導,讓台灣農民能夠掌握中國市場與資源,進行農業生產。
第四,當我們看到了台灣最新品種、最新技術不斷流向中國,正確的態度並不是阻止。陳吉仲說,農業的生產技術研發本就有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s〉,政府不論如何規範,也一定會發生。
正確的因應之道在於MIT〈台灣製造〉,透過生產地的相關規範要求,以及生產時的用藥規定等,來確保品質的提升,讓同樣的品種、生產技術,在不同地方生產,所生產出來的品質是不一樣的。陳吉仲說:「唯有這樣,台灣農產品才能勝過中國農產品。」
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郭金泉則認為,面臨中國鮑魚產業擁有龐大的國家資源作為後盾,台灣鮑魚產業不可能和中國鮑魚產業正面競爭,應該是分工合作,積極培育台灣自己的鮑魚品種,不斷地強化台灣特色與特殊點,和中國鮑魚在國際市場上做出區隔,才能生存。
強化特點 建立聚落分工 才能在國際市場勝出
強化特點 建立聚落分工 才能在國際市場勝出
因此,別再騙自己,中國農產品襲台已是事實,更在國際上造成激烈競爭,台灣應該用正面態度面對中國,而非漠視、任由技術無償外流、農民在中國單打獨鬥,最後血本無歸,反而讓對手得利。最佳方法是勇敢開放,將中國當成台灣農業王國的市場與全球布局的一環,讓台灣農業王國得以一個個重新建立。